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15年, 第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7-20
  

  • 全选
    |
    论文
  • 赵鼎新
    社会学评论. 2015, 3(04): 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科学自其诞生以来在思维逻辑和研究方法上一直受到自然科学的思维逻辑和方法的影响。本文指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逻辑和方法上八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并提出这些区别的本源就是人的特性, 即人是又有本能,又讲策略,又会运用意识形态和价值来论证自己行为正确性的动物。 本文强调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这些区别的忽视是西方社会科学长期以来徘徊不前、步入误区的根本原因。
  • 王雅林
    社会学评论. 2015, 3(04): 1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学发展至今,尚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一些流派和思潮仍没有完全摆脱“某种幻象支配”,所形成的研究范式偏离生活本真。因此在今天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从实践对理论的需要出发,不是在枝节上而是在总体上返璞归真地建立起更具解释力的研究范式。在这方面费孝通教授晚年突破西方社会学的理论阀限,建立起了“生活论”的研究范式和解释框架。此外,日本社会学“生活结构论”的创立,特别是广田康生先生在对移民社会的考察中,从生活逻辑出发,通过生活者的日常实践活动结成“个人关系网络”,进而在同正式制度的勾连中组建起属于“自己的社会”的实证研究,也为“生活论”研究范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启示。综合费孝通以及广田康生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尝试从理论、方法论、概念体系以及可操作的研究方法等层面建立起“生活论”研究范式的整体模型。
  • 吴肃然、陈欣琦
    社会学评论. 2015, 3(04): 3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罗伯特·金·默顿提出“中层理论”以来,它业已成为社科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论概念之一。在为社会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它也遭遇到很多批评。系统回顾中层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并从社会科学哲学的角度予以评判,有助于我们超越目前常见的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立场对此概念所做的解读和倡导,更深入的理解宏大理论、中层理论与经验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提供有益反思。
  • 刘成斌
    社会学评论. 2015, 3(04): 4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梳理义乌模式中早期的一个焦点现象即鸡毛换糖,呈现了义乌农民经商过程中商业行动的起点、过程特质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文化积淀。由于农民经商的“本钱小”选择了小本买卖“鸡毛换糖”;由于进入经营的门槛低、经营者众多可替代性强,加上农民经商的“家庭副业”的定位,形成“薄利”经营;为了规模化、持续经营而追求“回头客”以实现“多销”。这些特质逐步凝炼成一种“复数行动”的实践习惯和区域文化。复数行动让义乌经营者积累了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现今探讨复数行动在调整商业经营心态、建立常久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商业互动关系、反对短期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义乌模式中早期的一个焦点现象即鸡毛换糖,呈现了义乌农民经商过程中商业行动的起点、过程特质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文化积淀。由于农民经商的“本钱小”选择了小本买卖“鸡毛换糖”;由于进入经营的门槛低、经营者众多可替代性强,加上农民经商的“家庭副业”的定位,形成“薄利”经营;为了规模化、持续经营而追求“回头客”以实现“多销”。这些特质逐步凝炼成一种“复数行动”的实践习惯和区域文化。复数行动让义乌经营者积累了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现今探讨复数行动在调整商业经营心态、建立常久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商业互动关系、反对短期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义乌模式中早期的一个焦点现象即鸡毛换糖,呈现了义乌农民经商过程中商业行动的起点、过程特质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文化积淀。由于农民经商的“本钱小”选择了小本买卖“鸡毛换糖”;由于进入经营的门槛低、经营者众多可替代性强,加上农民经商的“家庭副业”的定位,形成“薄利”经营;为了规模化、持续经营而追求“回头客”以实现“多销”。这些特质逐步凝炼成一种“复数行动”的实践习惯和区域文化。复数行动让义乌经营者积累了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现今探讨复数行动在调整商业经营心态、建立常久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商业互动关系、反对短期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 姚远、悦中山、李颖晖
    社会学评论. 2015, 3(04): 58-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济理性观”和“文化适应观”的双重视角,区分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及其差异性影响,并运用CGSS2010调查数据验证了三组核心假设。研究发现:农业收入越高,农村居民越不倾向于去城镇定居;非农收入越高,越倾向于去城镇定居。但经济收入与迁移决策表现出非线性关系。且当农村居民更加认同城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等现代性文化模式时,他们才更加倾向定居城镇。最后,结合中国未来城镇化道路选择问题,本文探索了农村居民对于不同类型城镇的定居选择,并提出了政策启示。
  • 张慧、Paula Morais、Stephan Feuchtwang
    社会学评论. 2015, 3(04): 6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在昆明的四个社区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居民的视角出发讨论城市社区形成过程中居民的社会关系、公共信任、社区归属感、冲突解决与社会融合问题。通过最基层城市社区的运行和实施情况分析社区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该研究是欧盟“城镇化中国:中国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一部分 ,旨在以整体论的视角反思快速城市化给居民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 郑日强
    社会学评论. 2015, 3(04): 8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网络社会中的“全景敞视”予以分析。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了监视的程度,在网络社会中,监视是可见的但又无法确知的,通过自动化、非个人化监视,进一步落实了监视权力的网状分布,开展全方位的监控,并构建了永恒的档案记录,因而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实现了“完美”的“全景敞视”。在强化、升级的同时,互联网中的“全景敞视”也发生变异,体现为被监视的个人不再相互隔离,监视是扁平化的,检查和档案分离。此外,互联网中的监视方向出现分化,不仅有国家对个人的监视,还有个人对国家的监视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监视。不同的监视方向有不同的数据基础,不可等而视之。随着社会生活的网络化,互联网不仅能监视虚拟网络社会,还能监视实在网络社会,而网民在这一潮流中难以脱离,只能谨言慎行。网络社会是否会基于“完美”的“全景敞视”而开展规训,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刘敏
    社会学评论. 2015, 3(04): 89-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与列斐伏尔、福柯、詹明信、吉登斯等空间理论家进行对话的基础上,苏贾的后现代空间理论重申了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社会、权力、后现代性和时间等既是后现代空间理论的分析维度,也是空间理论的经验实践。虽然后现代空间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批判社会理论的空间构型的价值和意义。当前空间理论正朝着一个拥有多个分析维度、具有鲜明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综合理论体系的方向而建构,并试图发展出一个经验型和阐释性意义上的批判社会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