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19年, 第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3-20
  

  • 全选
    |
    社会与治理
  • 邱泽奇 李澄一
    社会学评论. 2019, 7(2): 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触发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柑橘品种引种入手,文章探讨由此引发的乡村秩序变迁逻辑。采用案例分析法,运用在定塘镇的实地调查资料,文章讨论农民、商人和政府等社会行动者在新柑橘品种引进与推广中的行为逻辑,分析其在地方秩序重构中的角色和影响。研究发现,在当地称之为“千年一遇”的发展契机中,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呈现出情境性“表里不一”的状态:表面上,各类社会行动者都在沿着各自的行为逻辑有序运行,协同服务于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实际上,内部却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经济秩序中,农民和商人因秉持经营理念的差异,均对对方持否定态度。给定社会高度互联的背景,前者固守传统的销售网络,在竞争适应性中,拉大了与后者的差距。在政治秩序中,因农民和商人的利益分立与政绩没有直接关联,政府无意介入干预;此外,农民和商人依据经验对政府行为也天然地保持着警惕。在社会秩序中,则存在团结和排斥的态度差异,二者都根源于“地方保护”。在产业兴旺的总目标下,整体的“三秩归一”却内含着乡村社会秩序的分化。本文建议:在产业兴旺中,政府应着重关注技术和产业红利差异带来的社会分化,让大多数人从中受惠,促进治理有效。
  • 差异与分层
  • 侯利明 秦广强
    . 2019, 7(2): 1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提要:在社会流动的国际比较研究中,EGP图式是最常用的阶层分类框架。如何把中国的标准职业分类直接转换为具有国际比较可能的EGP阶层分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当前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讨论。对此,本研究在对EGP图式的理论基础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甘泽博姆和特雷曼的方法,提出了基本的转换原理并给出了具体的转换程序(SPSS和STATA两种形式)。这一工作不仅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技术支持,也有利于推动中国流动分析的国际化进程。
  • 王元超
    . 2019, 7(2): 2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CFPS2014数据,采用倾向值加权法,探究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的阶层差异,旨在探索数字不平等与现实社会不平等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应用通过技术效应与资本效应两个路径提高了个人工资收入。技术效应与资本效应均具有阶层差异,因此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具有阶层差异:中地位阶层的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显著高于低地位阶层,支持了资源强化理论的假设。但研究同时发现,高地位阶层的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并不显著高于中、低地位阶层,即支持了资源替代理论关于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存在阈值的论述。这说明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与阶层的关系呈倒“U”型,将拉大中-低地位阶层间收入差距,缩小中-高地位阶层间收入差距。
  • 方舒 苏苗苗
    . 2019, 7(2): 4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贫困问题是全世界极为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从儿童教育着手,给予他们获得改善未来的机会。国外已有研究证明资产对于提高儿童学习成绩、升学率、毕业率以及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基于资产建设的儿童教育政策转型也在世界各地逐渐展开。儿童教育储蓄政策在英、美、新加坡等国被普遍接受,但在中国缺乏普遍认知与政策支持。本文运用2016年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资产对儿童学业表现有着积极的影响、不同资产种类对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不同,儿童教育储蓄较之其他资产类型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儿童教育乃至反贫困的政策进行讨论与反思。
  • 性别与社会
  • 王鹏 吴愈晓
    . 2019, 7(2): 5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性别角色观念代表了人们如何看待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它从另一个维度反映了社会的性别平等状况。本研究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010)数据,从社会整体和家庭内部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性别不平等与性别角色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影响其性别角色观念:高教育程度、高收入以及高地位职业群体的性别角色观念更为开放;第二,社会结构位置对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对女性性别角色观念的积极影响要大于男性,在社会结构中处于较高位置的女性相比相同位置的男性,性别角色观念更加平等开放;第三,家庭内部的性别不平等模式对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夫妻间相对教育程度和相对收入对男性没有影响,但是对女性有显著的影响。夫妻间相对教育程度对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有持续的积极影响,教育程度高于配偶的女性,性别角色观念更加平等开放。夫妻间相对收入对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当女性的收入高于配偶一定范围后,这种影响消失了。
  • 孙萍
    . 2019, 7(2): 7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女性在技术发展史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领域更缺少女性视角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社会边界理论出发,以IT产业中的女性程序员为例,以期阐释她们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建构身份认同和性别边界。通过民族志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阐释了女性程序员如何通过“凸显—弱化”的技术边界和“加强—淡化”的性别气质来实现社会性别边界的协商。研究分析显示,性别界限的建构并非单一、固定、界限明显的,而是在传播实践中产生的多元、流动和持续协商的过程。
  • 探讨与评论
  • 王欧
    . 2019, 7(2): 8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定时期内顺利地完成学业、获得稳定工作和经济独立、结婚成家并为人父母,是美国青年工人实现成年转型的传统模式。但过去数十年美国社会不平等的持续扩大,使青年工人的成年转型陷入困境。基于美国两个传统工业城市的长期调查,《无可达标:波荡时代美国青年工人的成年转型》一书发现,社会不平等的加剧通过制度化的风险转嫁和个体化的自我重建两个关键机制,彻底重塑了青年工人的成年转型模式。本文首先梳理出该书的一个分析框架,并据此呈现社会不平等如何通过教育、工作等制度化的风险转嫁机制,冲击青年工人的家庭结构并瓦解其传统成年模式,让他们“无可达标”,并促使其转向以 “治疗创伤-自我成长”为内容的个体化的新成年转型模式。本文还提取出该书论证过程中的一条暗线,即通过对比青年工人和中产阶级极为不同的成年转型路径,突出社会不平等对青年工人成年转型的灾难性影响。本文认为,该书的主要研究发现破除了既有文献对成年转型的“中产式”理解,所使用的分析框架为考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成年转型,尤其是注重中国家庭文化伦理和家庭组织结构的关键影响,提供了重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