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0年, 第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20
  

  • 全选
    |
    专题:经济与社会
  • 边燕杰 缪晓雷
    社会学评论. 2020, 8(1): 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于改革开放时期“关系”作用的变迁趋势。将关系作用置于市场化和体制变迁的视域下,其变化趋势存在稳定、上升、下降等几种可能,学者们就此发表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从关系作用趋势的学术争论入手,从文化惯习和经济结构的双重制约视角,讨论了它们对关系作用空间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体制不确定性与市场竞争性交叉影响的分析框架,并用1978-2014的求职调查数据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设。研究结果支持“关系作用上升论”:将关系资源区分为信息与人情两个不同类型之后,两种关系资源在改革开放时代都保持着上升趋势。结论中,作者提出“关系”是一个变量的观点,其行为意义在五个层次之间发生变化,即:联系纽带、情感纽带、情义纽带、互惠纽带、交易纽带。这为推动关系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新的概念框架。
  • 王宁
    社会学评论. 2020, 8(1): 2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均面临资源约束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消费往往被当作是发展资源的挤占者。相应地,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抑制消费的不平衡发展政策。这种抑制消费的政策在先期发展阶段有助于把有限的资源向工业化集中,从而促进发展。但它也埋下了发展的隐患:先期阶段有助于发展的抑制消费政策所留下的后遗症,构成随后阶段的经济增长的阻碍。当发展到了需要依靠居民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时候,居民的消费却无法充分胜任这一角色。这种情形,就是发展过程中的“消费悖论”。要克服“消费悖论”,必须及时启动不平衡发展政策向平衡发展政策的转型。但是,在那些不平衡发展的政策效用延续空间弹性较大的国度,这种转型往往会滞后。而促进这种转型的一个途径,是提升居民权利。而居民权利的升级,则与社会结构的演变有关。
  • 李国武
    社会学评论. 2020, 8(1): 3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在反思新古典经济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经济社会学而言,其微观理论基础必须要考虑人类行为的社会性。对相对位置和社会比较的重视是人的社会性的主要体现,个体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收益,也关心与参照对象比较产生的相对位置。本文把从相对位置假定出发来分析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理论称为经济社会学的社会比较理论,梳理和整合了分散在以往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中与此有关的重要内容。把相对位置引入对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需要讨论参照对象的选择、比较事项的位置外部性、相对位置引发的行为反应、对相对位置的社会认可等基础性问题。社会比较理论有助于理解消费级联、工资压缩、生产定额、晋升激励等困扰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经济现象。社会比较理论是经济社会学研究需要重视的知识领域。
  • 论文
  • 熊跃根
    社会学评论. 2020, 8(1): 5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科学家和社会学的先驱,马克斯·韦伯的思想遗产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科学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依然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韦伯的代表作和重要的历史线索及相关研究文献出发,深入论述了韦伯的政治理念与德国社会政策(或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关联,阐述了韦伯思想中一贯的政治理念与变化的历史环境对德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韦伯的思想遗产对转型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意涵。
  • 肖晨阳 陈涛
    社会学评论. 2020, 8(1): 7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论对于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环境社会学而言,其意义更加突出。学界对西方环境社会学理论开展了多维度梳理,但往往忽略了理论间的关联。围绕环境问题的机制解释维度,梳理西方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以突显理论间的逻辑脉络。与此相关的环境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本体论层面的围绕环境问题本质之争的真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环境问题归因解释层面的反思现代性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规范行为解释。这些理论主张虽然不同甚至存在深刻分歧,但在对理性化主导的现代化的反思以及扩大公众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方面,具有理论共识。
  • 高明华
    社会学评论. 2020, 8(1): 84-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全部的认知与情感都产生于大脑这一器官,学业成就差距与大脑神经活动密切相关。论文概述了社会经济地位对大脑发育和大脑结构的型塑作用,证实贫穷-大脑-学业成就三者之间存在着关联。此后论文基于进化的证据提出贫穷不利脑是源于贫困所产生的慢性压力。从“阶层地位”到“学业成就”这一路径一直为宏观社会学变量所填充,而脑科学的研究发现揭示了在这背后运作的微观机制。本文也简要评述了基于神经科学的干预策略,为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提供了新路径。论文最后做了拓展性讨论,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是最有效的研究策略。
  • 杨城晨 郁姣娇 张海东
    社会学评论. 2020, 8(1): 103-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地位认同研究中,参照群体对于社会成员自身地位的判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情境锚定法控制参照群体因素后,发现新社会阶层的地位认同高于体制内中产阶层。在影响因素方面,以党员身份和管理权限为代表的“权力地位”因素对于新社会阶层地位认同的作用走向式微,而以旅游健身支出为代表的市场性因素成为了包括新社会阶层和体制内中产在内的中产阶层确立自身地位感知的重要因素。文章提出,情境锚定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校正主观抽象概念测量时存在的偏误;而新社会阶层与体制内中产阶层地位认同的差异,揭示了市场化转型背景下由“身份认同”向“市场地位”转变,成为决定社会地位和形成阶层分化的主要机制。
  • 书评
  • 王晴锋
    社会学评论. 2020, 8(1): 11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4年爱丽丝·戈夫曼出版《在逃》一书,探讨大规模监禁政策下美国贫困黑人的日常生活,借此反思和评估公共政策。该书引发广泛关注,然而评论家却未注意到爱丽丝的理论意图。事实上,《在逃》与欧文·戈夫曼的《收容所》具有内在关联性,该书蕴含的“总体性社会”模型可以纳入欧文·戈夫曼和米歇尔·福柯建构的关于社会监控的理论谱系。在研究方法上,爱丽丝将民族志送上了审判席,它遭受的攻击主要来自法学和犯罪学,其中涉及两点批评:一是涉嫌犯罪;二是资料不真实。这种争论暴露出不同学科之间的冲突,其本质是捍卫学科的合法性以及争夺话语权。总体而言,《在逃》是一部重要的都市民族志,在理论、现实和方法层面都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