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15年, 第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3-20
  

  • 全选
    |
    法律与社会
  • 谢宏仁【责编:储卉娟】
    社会学评论. 2015, 3(2): 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方学者的视野里,中国传统法律体系通常表现为“传统的”、“落后的”与“停滞的”,甚至多数东方学者亦已习惯在西方建构下的东方知识体系下进行思维活动,这让中国“传统”法律体系长期以来被视为西方“进步”的形式理性法律之对应物。中国统治阶级心中理想的社会图像,是一个强调义务的、无讼的社会,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命盗(重案)由官府审断,户婚田土(细事)则由民间社会自行调解。此种纠纷解决的方式与西方对抗性的诉讼制度截然不同。由于中国并未萌发西方的“权利”意识,藉由惩罚侵犯者来保护受侵害者之“权利”构成一种义务观社会下独特的权利行使方式。这种权利保护方式体现在中国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构成了当时最进步的知识保护之法律规范。只是中国传统法律的“进步性”在西方知识霸权下销声匿迹。
  • 汪永涛、陈鹏【责编:张慧】
    社会学评论. 2015, 3(2): 1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涉诉信访的四种基本类型是谋利型上访、维权型上访、无理型上访和说理型上访。当事人采取的涉诉信访策略包括越级访、倒逼策略、闹访和缠访等等。法院治理涉诉信访的策略有:做思想工作、发放司法救助金、包案责任制、源头治理等等。信访嵌入审判结构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赋予当事人进入维稳系统进行博弈的权利;另一方面,成为诉讼程序无限延伸的制度通道。由此,基层法院出现“息诉”和“歇访”的辩证律,即所采取的一系列“息访”手段都只能起到暂时的“歇访”作用,而不能彻底化解矛盾。
  • 治理与政策
  • 郑杭生、邵占鹏【责编:杨敏】
    社会学评论. 2015, 3(2): 3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治理理论的适用性、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成为了学界重点关注的理论问题。立足国内外治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本研究评述了国内治理理论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多个“中层”命题,如: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探讨治理理论适用性的突破口;重在比较中西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关系上“特殊情况下”的异同;治理理论本土化存在国家责任、主体人格以及话语体系三个方面的难题;地方经验在问题提出、理论提升以及学术争鸣中具有特殊意义等等。希望以此抓住治理理论在中国的特殊语境,彰显治理理论研究的“理论自觉”,推进治理理论研究的本土化,为构建“本土特质?国际影响”的治理理论贡献些许力量。
  • 徐向文【责编:方舒】
    社会学评论. 2015, 3(2): 47-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耕地流转实践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复杂问题。这些问题既涉及法律设置、粮食安全、配套政策、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又折射出制度实践者的一些主观误读和实践盲区。主观误读主要包括:将耕地流转制度当成是一项必须全面推行的土地政策;认为农民的土地观念太过保守,阻碍了耕地流转的推行;认为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干预力度。实践盲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忽略了农民群体内部的分化和差异;二是忽视了农民的主体性立场和利益。基于这一现实,在耕地流转制度的实践与推行过程中,必须明确几个整体性的、具有方向指导性的核心准则,即“两个保护、两个适度”准则。具体来讲就是,保护农民利益准则、保护耕地准则、适度干预准则以及适度市场化准则。
  • 理论与方法
  • 王庆明【责编:王道勇】
    社会学评论. 2015, 3(2): 5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小农在市场冲击下面临着生产、生活以及交往的多重社会化压力,中国小农的行为选择以及面貌特征对西方经典小农理论的预设提出了重要挑战。形式主义假设小农是精于算计的利润追求者,实体主义假设小农是迫于生存压力的维持生计者,马克思主义假设小农是宗法体系和阶级结构中被剥削的耕作者,黄宗智认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小农是以上三种面貌的统一。但上述经典理论讨论的对象都是被生存之忧困扰的、缺乏现代性要素的传统小农的“理想类型”。转型过程中,中国小农主要的问题并非生存之忧,而是发展之困。文章从经验事实出发检视了西方小农理论的困境,在对既有理论范式反思基础上,提出建构一种扎根于中国地方性知识和具体历史情境的“本土性视角”,进而对中国小农的发展变迁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框架。
  • 齐亚强、牛建林【责编:王水雄】
    社会学评论. 2015, 3(2): 6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利用2005年小普查数据以及地区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状况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自评健康具有很强的正效应,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个体的自评健康状况越好;(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不平等状况也与其居民的健康存在重要的相关关系。当控制了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个体自评健康仍具有独立的促进效应,而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对个体自评健康的效应不再显著;(3)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自评健康的效应强度因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而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该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健康不平等,而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则会进一步拉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
  • 朱斌【责编:王水雄】
    社会学评论. 2015, 3(2): 7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力资本理论与社会网分析是研究收入获得的两种重要理论视角,但很少有研究关注到二者在收入获得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本文通过分析CGSS2008年调查数据发现,与采用市场方式求职的群体相比,动用强关系求职对劳动力市场的人职匹配具有消极影响,进而抑制了该群体的教育收益率;而弱关系的相关影响却不明显。也就是说,社会关系能够通过影响人力资本回报来间接作用于收入获得,而且在中国特殊的关系主义文化中,社会关系的广泛使用通常不利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人职匹配,并降低了人力资本回报。
  • 鲍雨、潘绥铭【责编:黄盈盈】
    社会学评论. 2015, 3(2): 89-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求异法是呈现和解释社会现象内部异质性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求异法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起点,力求呈现社会现象内部的差异性,并将被研究者的主体建构作为差异性的来源,强调对被研究者主体建构的意义的理解。求异法的这些特征要求研究者呈现不同被研究者对同一现象的差异化理解,并把主诉的充满异质性的经验材料类型化和理论化,以期对现象进行充分的解释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