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5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26
  

  • 全选
    |
  • 方长春
    社会学评论. 2025, 13(3): 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劳动力市场视角理解社会差异的形成一直是工业社会的社会分层研究传统,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亦遵循此路径,重点关注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市场转型和制度变革如何通过劳动力市场这一机会结构影响社会分层。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机会结构呈现多样性,单一的劳动力市场视角难以充分解释社会分层的复杂性。本文以住房不平等的形成为例,揭示了劳动力市场视角的局限性,发现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结构性因素对住房不平等的影响超过了劳动力市场这一结构情境的影响。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应超越单一的劳动力市场视角,采取多重结构的分析取向,尤其需要关注房地产市场、金融政策、信息技术等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结构性因素对利益分化过程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分层的实际情况,并推动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发展。
  • 吴 菲 巫 冰
    社会学评论. 2025, 13(3): 2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民众对社会整体代际流动状况的感知,基于排序相关的分析框架,采用情境准实验法构建了代际收入与代际教育流动信念的测量,并将它们与对应的客观流动指标进行比较,以准确估计流动信念感知偏差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民众社会流动感知的复杂性:第一,人们高估了中下出身子代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在教育维度尤其如此;第二,人们低估了教育地位的代际继承性(主观的亲代-子代教育排序相关度低于客观水平);第三,人们高估了收入地位的代际继承性(主观的亲代-子代收入排序相关度高于客观水平)。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上述感知偏差并不因被访者特征不同而变化,可能是普遍存在的。
  • 吴 毅 张绍游
    社会学评论. 2025, 13(3): 5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蓝海镇老渔民的口述记忆为案例,从情感记忆视角探讨大集体时代“苦乐并存”的二元情感何以生成。研究发现,不论是“苦”还是“乐”,都是当事者对大集体时代的一种情感性记忆再建构:老渔民的粮票记忆与晚年生活境遇的变化,让他们对历史产生“乐”的情感,并以此情感的共振实现老年生活的抱团取暖;老渔民对“苦”的诠释从“不求回报”到“奉献-回报”的变化,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对自我价值评价的变化,也反映了他们对“吃了一辈子苦”的自我意义建构。这种“情感整合”现象表明,在社会变革中,人们可通过记忆再建构的方式重寻自我价值,减少面对变化时的不确定感与无意义感。“情感整合”现象的揭示有助于认识意义寻求与记忆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也为解释人们尤其是老年群体在面对社会变化时如何寻找自我价值提供了一个切口。
  • 田林楠
    社会学评论. 2025, 13(3): 7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学与生物学曾长期隔绝。表观遗传学的兴起推动了社会性要素重新进入生物学解释框架。在此背景下,社会科学家提出构建“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社会理论”,情感研究领域则借助认知神经科学实现“情动转向”。然而,主流情感社会学仍固守情感源于反思性评估的传统假定,未能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认知神经科学已然对情感社会学构成双重挑战:其一,神经科学证据表明情感具有非意识的自动性特征,与传统认知主义的核心假设相悖;其二,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分析层次难以解释发生在个体意识层面之下的情感过程,需引入“内在个人主义”视角,进一步挖掘集体欢腾和互动仪式链等概念的理论潜力。情感社会学亟须打破学科边界,整合生物学与神经科学成果,优化情感解释模型;同时跨学科对话应保持批判性反思,避免对神经科学发现的简化挪用。
  • 吴振华
    社会学评论. 2025, 13(3): 96-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北京一家养老驿站护工的拟亲式情感劳动为例,分析了情感劳动如何生成积极体验。研究发现,养老驿站护工的情感劳动过程包括从称谓到照料的表层表演,以及从仪式到关系的深层表演;拟亲式情感劳动之所以能够生成积极体验,是因为护工在情感劳动的深层表演中实现了内在认同与外在认同的一致性,从而在劳动过程中与老人建立了超越经济维度的关系,并将养老驿站建构为自己与老人的“家外之家”,劳动过程中的“认同一致性”是情感劳动生成积极体验的关键。本研究对于反思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具有一定启发性,对于养老行业发展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卢成仁
    社会学评论. 2025, 13(3): 117-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费孝通对“合作丝厂”的失败做出了学理层面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他对中国如何应对现代性问题进行持续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市场、社会与习俗构成了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对“合作丝厂”的失败进行解释的三个支点。魁阁学派将经济与社会结合起来讨论工业组织背后的社会结构问题,深化了对“合作丝厂”失败的理解。费孝通对“合作丝厂”失败的解释,既是对戴乐仁经济学视角分析的超越,也深化了乡村工业派内部对乡村工业本身的认识,拓展了民国时期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争论的视野,更回应了五四以来中国如何走出一条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的道路的现代中国社会核心之问。今天我们从农民家庭工资劳动单位转变、城镇与乡村作为不同性质的共同体及不同人文生态的视角,在微观与中观层面对“合作丝厂”的失败进行再阐释,有助于进一步回应这一核心之问。

  • 葛 珊 宣朝庆
    社会学评论. 2025, 13(3): 14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地方社会治理研究形成了多元化的分析路径,其中“国家-社会”视角与“地域社会”视角构成了最具张力的两种研究取向。在第一种视角下,形成了国家行政控制与地方社会治理二元并立、二元竞争与二元整合三条研究路径;在第二种视角下,有关研究探究了地域社会与精英治理取向、治理策略、组织网络三个不同面向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脉络呈现出研究内容从结构到行动者,再到行动网络的转向,其研究取向则从行动者被结构所限定转向行动者支配结构。
  • 陈 涛 周 益
    社会学评论. 2025, 13(3): 163-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环境社会工作研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但存在学术脉络尚不明晰和概念混杂等问题。相较西方环境社会工作的反思性与反压迫性,中国环境社会工作主要面向社会建设,致力于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务支持。与绿色社会工作和生态社会工作等概念相比,环境社会工作是一种以温和的环境正义观为价值基础,追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作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环境社会工作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性社会为目标,以缓解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为行动内容,以理念倡导、信息整合、知识挖掘等为行动策略,推进多元主体的生态自觉,激发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 任美娜 刘林平
    社会学评论. 2025, 13(3): 185-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 52 位家政工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家政工与家庭雇主的人际关系是基于信任的动态生成逻辑建立的,并在由特殊信任、工作能力、市场交易成本及风险、家政公司提供的服务交织构成的多维动态空间中变化推进。雇佣关系类型和基于此而产生的心理契约,通过影响家政工与家庭雇主之间信任建构的机制,形塑了双方的互动模式。工种在双方人际关系的维系中调节了心理契约的影响。心理契约界定了责任与义务的边界,而这一边界的错配与家政服务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及供需失衡密切相关。

  • 刘 洋
    社会学评论. 2025, 13(3): 207-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韦伯基于禁欲这一宗教理念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他将禁欲视为现代西方人格形成的关键要素,并阐明了这种人格对于现代秩序构建的重要意义,突破了那个时代神学家和哲学家对禁欲的一般看法。出于对禁欲这一概念的偏爱,他将其带入比较文明研究中,揭示了不同文明秩序下人格类型的差异,认为正是这种差异塑造了不同的生存秩序。以此,韦伯发展出“理念-人格-秩序”的多元因果文明分析路径,这构成了他关于“人的科学”。对于韦伯来说,由人创造的秩序反过来控制人所造成的困境,只能依靠人格来突破,理性禁欲的人格完成了最初的使命,此后,人格将在生存秩序的价值观斗争中重获新生。

  • 马 丹
    社会学评论. 2025, 13(3): 231-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共时性记账法与拓展式参与观察,对国内 13 位自雇卡车司机 2024 年经营公路货运的账目调查发现,自雇卡车司机的劳动是一种经营性劳动,其运费与成本分化较大,收入由运费与成本的多重因素共同决定,要经由具有综合性、流动性,长时段、多种类、多层次的复杂计算,嵌入于每一位卡车司机的劳动情境、经营方式与市场位置。账目调查将金钱标记与工具理性的讨论带回生产经营领域,揭示出金钱标记既是一个厘清金钱流向与盈余的理性化过程,又是一个被赋予主观意涵与心理感受的非理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