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周晓虹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 5-30.
    摘要 (1107) PDF全文 (2171)   可视化   收藏
    欧文·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曼福德·库恩的结构角色论和布鲁默的过程角色论的兼容并蓄,戈夫曼在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汲取各方所长,创设了影响深远的拟剧理论。最早阐释这一理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以个体“表演”和“剧班”共谋等丰富的戏剧学概念,描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整饰自我形象,呈现出互动世界的正常之序;随后,在《污名》中,他则讨论了污名者和潜在污名者这两种彼此相关的另类群体,在遭贬或可能遭贬的情境下,如何通过对污名的整饰维持自我呈现的非常之道。通过对戈夫曼独特的生命史解读,能够知晓其作品更像是一部部加密版的个人传记,或者说他的社会学想象力直接来自其异常丰富的另类经历。
  • 王元超 朱 斌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5-29.
    代际流动研究往往以大类阶层框架为基础分析阶层间的流动模式与机制,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探究了大类阶层内部家庭出身对个人劳动收入的影响,即家庭出身的“长影效应”。研究发现:第一,“长影效应”在精英阶层和工人阶层内部同时存在,精英阶层出身者的收入显著高于其他阶层出身者,分别表现为“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第二,“长影效应”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工作机会等机制实现,精英阶层出身者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更有可能进入规模较大的组织与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第三,“长影效应”在不同的体制环境中存在差异,“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均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中更加明显;第四,“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在我们研究的时期内呈现愈发明显的趋势。本文揭示了大类阶层内部的异质性,提供了一个评估社会不平等及其再生产的新视角。
  • 王倩楠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235-256.
    摘要 (420) PDF全文 (1631)   可视化   收藏
    “闺女家”是指以出嫁女儿为中心的直系组家庭,在女儿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女儿与娘家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建立在以“心意”为基础的相扶相依之上,心心相系是两代人共同的期待。“闺女家”的出现是女儿与其父母积极建构的结果,体现了女性个体作为女儿在代际关系中和作为妻子在夫妻关系中两重主体性的上升,但这是女性通过“对自我要求加码”的方式来实现的。“闺女家”呈现出女儿与娘家父母关系的新变化,也折射出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新挑战。“闺女家”处于女儿与娘家关系转型中的“阈限阶段”,女儿与其父母由此得以在家庭实践中获得更多协商与行动的空间,但同时当代中国家庭生活也有可能变得更为复杂。
  • 周怡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5-25.
    本文探讨了社会学如何接纳文化。研究认为,社会学从来没有真正忘记过文化,其对文化的接纳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觉建构”的学科发展历程。在“无意识”阶段,文化仅仅是宏大结构叙事下的附属品。在“有意识”阶段,社会学家早先通过零散加入在欧洲兴起的文化研究而发声,这与欧洲学界集体的文化转向相伴随;之后,社会学自身的文化转向催生出了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研究并置和纷争的局面。而在“自觉建构”阶段,若干文化理论流派的出现为文化社会学的学术繁荣、为文化重要性的提升提供了精良的理论工具基础。最后,本文认为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研究存在联系,但在研究对象、学科及方法上有明显差异。
  • 郑鹏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 31-53.
    荀子群学的发现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学化的产物。它所指涉的社会学核心问题是群如何有序地整合趋恶的个体。回答这一问题,不能止步于寻找社会控制工具,还要揭示荀子群学为完成社会秩序化所设计的社会机制。在《荀子》一书中,“分”是比“群”流布更为广泛的概念。据此可将视角由“群”转向“分”,构建荀子群学内在的社会秩序化机制。“明分使群”是荀学的本土性分析性概念,其理论基础是荀子社会分类学,正是由于该社会机制的作用,荀子“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之等差结构才得以生成。
  • 李松涛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 236-256.
    摘要 (308) PDF全文 (1006)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政治的构造由伦理关系生发而来。本于人性的伦理引导、规范着具体的政治实践,构成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深层基础。父子关系是亲属伦理的核心,君臣关系是政治伦理的核心,两种伦理的安排关系到传统政治秩序的性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依据儒家对自然人性的理解,孝是仁最本源的体现,忠是孝的必然要求,但忠又有其独立的情感基础,忠与孝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产生张力。儒家礼制通过对亲亲与尊尊、爱与敬等内在情感的安置,化解二者之间的张力。但历史上如果君或臣执着于从权力出发处理政治关系,则会使政治运作堕落为脱离自然人性的利益博弈,给人心风俗带来极大伤害,进而导致政治秩序的变质乃至崩溃。
  • 张 骞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71-94.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 年和 2015 年两期数据,本研究考察了当前中国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间接机制,并探究了该影响机制在不同班级同伴群体中的差异化效应。研究发现:首先,家庭结构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相较于双亲家庭,非双亲家庭青少年的学业成就更低。其次,家庭结构通过影响家庭教育资源和家庭社会资本,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相较于双亲家庭,非双亲家庭青少年在学习资源、就读学校质量、亲子沟通以及家长管束方面均处于一定劣势,这进而导致其较低的学业成就。最后,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在不同班级同伴群体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优秀的班级同伴群体降低了家庭学习资源和家长管束的解释效应,进而导致非双亲家庭和双亲家庭青少年在学业成就方面的差异大幅缩小。
  • 朱 颖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53-70.
    公众的积极参与是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如何推动社会参与无偿献血是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议题。本文基于 2015 年“北上广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发现接受高中及以上学校教育会显著提高居民参与无偿献血的可能性。这不仅是因为学校教育提高了人们对血液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而且受教育的过程也是接受回馈社会和参与公益活动等理念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分析发现,学校教育对无偿献血的影响在不同的出生队列群体中没有显著差异。鉴于此,未来的国民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播血液的相关基础知识,还要提倡无偿献血是回馈社会重要方式的重要理念。
  • 柳建坤
    社会学评论. 2024, 12(6): 183-204.
    不同于基于自我利益理论和制度合理化理论的传统解释,本文从社会情境视角探究优绩主义认同形成的逻辑,重点关注不平等和信息媒介这两种可以改变个体社会情境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个体所在地区的不平等程度越高,其越认同优绩主义。此外,依托互联网的信息媒介可以弱化不平等对优绩主义认同的正向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了“优绩主义认同的社会情境性”命题:一方面,不平等可以通过制造社会情境隔离使个体难以感知到与其他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从而更认同优绩主义;另一方面,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可以扩展个体的社会情境,从而使其更新关于优绩主义的观念。
  • 王智慧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 78-107.
    面对空心化与老龄化对乡村发展的滞碍,如何激发乡村活力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议题。本文着眼于贵州乡村篮球赛,认为在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外,乡村活力激发的关键还在于治理主体的能动性发挥。村 BA 作为现代西方体育与中国传统民俗联结的产物,兼具现代性与本土性,其规模化发展与周期性举办对村落集体欢腾的延续,以及非专业的自组织模式,形成多重反差并融合交织为一种错落的喧嚣,言说着乡村体育经由传统与现代的联结,在多主体博弈下搭建起的现代乡土竞技新秩序。村 BA 对当地社群动员能力与范围的拓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广域性重构,作为乡村社会秩序的镜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过挖掘乡村文化异质性来激活乡村治理主体能动性并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
  • 郑少雄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 54-77.
    基于回顾及反思,本文指出,一方面,通过学科引进,以体育学者为主体的“体育的人类学研究”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展开研究并奠定了学科基础,但也存在过于依赖进化论框架、理论素养不足等局限。从族群关系视角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民族地区现代体育项目的火爆则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下的互补特征。另一方面,着眼于当代体育现象,结合海外体育人类学前沿经验,以人类学者为主体的“人类学的体育研究”应当具备跨文化视野,展开扎实的民族志积累,并根据切实的理论揭示体育现象背后的变迁:民族国家的意义正在被重新强调,但也不断显露出对外部性的包容。两者应结合成以文化人类学为依托的统一的体育人类学。
  • 许友君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212-234.
    基于上海市育儿嫂和雇主互动的经验资料,本研究发现,家政服务的劳动空间由工作空间与家庭空间构成,并且此双重劳动空间通过两套有着不同劳动要求与劳动想象的空间逻辑塑造了劳动关系。当劳动者与雇主选择的空间逻辑不一致时,为了获得最佳体验而采取的空间行动会造就双方都无法满意的体验困境,导向紧张的劳动关系。其中,雇主会采取营造亲密关系与全面监管的方式模糊空间边界,而育儿嫂会以强调纯粹的雇佣关系与制造监管死角与之对抗。只有在双方的空间逻辑趋向一致、空间行动协同的少数情况下,劳动关系才是和谐的。通过引入社会空间视角,本文摆脱了常见的背景同质性预设,完善了结构不平等叙事,同时拓展了对劳动者能动性的理解。
  • 王 蹊
    社会学评论. 2024, 12(6): 230-252.
    本文梳理了美国文化社会学中有关文化如何影响行动的三种理论研究路径——价值观路径、工具箱路径和认知路径。价值观路径试图阐释文化作为整体价值体系如何通过人格对行动产生影响。在批评价值观路径的基础上,工具箱路径将文化视为可随时取用的工具,并强调文化与行动之间行动策略的重要性。认知路径则是对前两种路径的批评和超越,通过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资源,该路径聚焦于兼具文化的超个体性和模式化表征的“图式解释”,将文化影响行动的过程区分为文化习得、文化共享和文化激活。对上述三种路径的讨论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知行观,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社会学。
  • 张 慧 许冠文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71-87.
    摘要 (253) PDF全文 (1006)   可视化   收藏
    情动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大量的讨论。在人类学研究中,情动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其对已有研究中身心二元、个体/集体二元的突破,对情动-情感鸿沟的发现以及对于理性主义与结构主义分析的超越。本文以中国当代青年群体的情感文化实践为个案,尝试探讨情动理论用于田野研究以及作为田野资料的分析框架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指出情动这一概念何以将更多的“未可知物”纳入田野调查视野,以期拓展对于情感的多元及复杂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贴近现实。
  • 闫 堃 孙砚菲
    社会学评论. 2024, 12(6): 205-229.
    外卖专送骑手在算法与组织的双重控制下,依托他们的独立承包商身份和专送模式下的站点制,在劳动过程中自发形成团队合作,结成劳动联结。这种劳动联结虽具有情感上高度的紧密性和物质互助的特征,却局限于特定劳动情境,是一种情境性强关系。情境性强关系是外卖平台能随时调动骑手以满足即时变化的市场需求的关键,是在数字控制和组织控制之外使骑手劳动秩序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这种关系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平台劳动者的原子化趋势,成为专送骑手集体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
  • 李珮瑶 史 骥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49-70.
    盖章消费作为新兴的消费现象,反映了消费者既重视消费品又重视消费过程,既希望体验个性化又希望得到制度性强化的特征。本文以实践范式为研究视角,以贝克“制度性个体化”理论为分析框架,认为盖章消费是基于主体流动而发生、借助制度化消费工具介入消费过程,通过收集流动性标记以实现旅行体验实体化的消费实践。盖章消费体现了消费者在差异化旅游情境下对确定性的寻求,而制度化需求背后是“自我”对现代性风险的应对,制度化与个体化的平衡则是对秩序紧张的调适。
  • 吕 鹏 任雅兰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160-187.
    通过深描某数字平台企业开发的治理小程序在一个村庄从零用户转变为高活跃的社会过程,本研究从村庄视角出发,尝试揭示外来技术在没有经过大规模外部动员的情况下在本土社会扩散的逻辑与机制:首先,线下治理形成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观念为线上治理小程序的应用奠定了社会基础。其次,与村庄适配的产品设计是数字平台得以顺利“入场”的技术基础。最后,“政务平台化”和“平台敏捷化”这两个关键机制使其得以激活。本文不仅将外来数字治理平台在乡村自下而上的扩散这一经验现象概念化,而且在机制解释层面突破了国家中心论和社会决定论的范式,把技术的独立特征以及技术与社会的互构带回了分析的中心,为村庄治理策略制定和平台产品开发提供了启示。
  • 孙静含 李 升 朱 赫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 170-192.
    摘要 (231) PDF全文 (1082)   可视化   收藏
    经典的参照群体理论等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主观阶层认同的形成机制,但并未建立一个对形成机制进行整体性解释的理论框架。混合参照理论结合参照群体、支配关系等理论,建构了一个包含结构与关系在内的理论模型。该理论由五个参照操作组成:相对剥夺感、相对获得感、支配获得感、支配剥夺感和熟人效应,个体通过对这五种参照操作的不断实践及与他人进行的参照,形成了自己的主观阶层认同。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GSS2011—2021 七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本研究证实了混合参照理论的五种参照操作对测量个体主客观阶层偏差的“阶层认知差”所具有的解释力,发现了不同性别、不同支配地位的个体在参照操作上的差异,证明了混合参照理论解释主观阶层认同形成机制的效力。混合参照理论扩展了已有参照理论的适用对象和参照对象,提供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参照模型和过程性解释。
  • 侯利明
    社会学评论. 2024, 12(6): 92-115.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逐渐被服务业和知识经济所取代。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工业工人逐渐减少,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业人员迅速增多,劳动力市场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效应。然而,基于工业化社会所构建的 EGP 阶层图式未能捕捉到后工业化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和常规非体力人员无法在传统的阶层框架中找到合适的阶层位置。针对这一问题,厄施提出了基于工作逻辑的社会分层理念,根据日常工作是否涉及专业技能的运用、组织权力的行使和满足个人需求的服务进行阶层划分,准确反映了后工业化社会就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正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中国来说,厄施的社会分层理念有助于我们预测中国就业结构的演变和社会分层的未来趋势,可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 邵占鹏 付 伟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 149-169.
    数字平台在规模扩张过程中,一定程度跳出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限制,但遭遇了激增的社会成本。不同于以往的企业,数字平台是线上交易市场的组织形态,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基于社会运行理论的研究发现,数字平台关系到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相关问题处理不善容易引发大规模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需要经常回应各方对其市场规则的质疑;而作为数据和技术的集成方,它关系到国家数据安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所以在经济活动中需要凸显公共性、协调性、公平性和安全性,担当起更多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数字平台扩张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成本、利益协调成本、市场管理成本、国家安全成本。社会成本概念是理解数字平台扩张过程、策略以及规模边界的钥匙,是理解数字时代平台市场结构形成机制的重要社会学概念。
  • 帅 满 葛雅南 金惠连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144-166.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以韩国超本地化二手交易平台 Karrot 的中国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索社交网络激活和强化“附近”的机制,研究发现:其一,语言强化、惯习同频的文化接触机制激活了“附近”,中国青年得以提升韩语水平、增强文化自信、拉近与韩国社会的心理距离。其二,义务型互惠和分享型互惠的双重互惠机制强化了“附近”,中国青年通过发布-浏览、买-卖与赠予-受予关系,与“附近”的人逐步生成互惠关系,社会融入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提升。本研究与“附近”、社会融入、社交网络、社会资本等相关研究进行了对话,可为个体流动、社区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 丛金洲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95-121.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三期数据,以孙代早期认知能力为结果指标,检验了中国社会情境下婚姻代际地位交换对多代教育传递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父系还是母系,存在祖代与父代配偶的代际地位交换,进而传递了祖代教育成就对孙代早期认知能力的影响。另外,男性在婚姻交换中的代际地位交换程度要大于女性,由此在教育传递上带来的父系祖代间接效应也要大于母系祖代间接效应,婚姻代际地位交换对维系父系社会再生产更为有利。本文在教育获得视角下扩展了多代传递的马尔可夫过程,而经典的单系模式可视为多代不平等传递的约束线,其他或直接或间接的祖代影响路径值得继续探究。
  • 白 帆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 215-235.
    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市场化趋势明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本文探究了高考志愿咨询市场的缔约过程,并以嵌入性与关系运作视角对交易的目的、性质和达成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考志愿付费咨询市场嵌入于制度环境,伴随着制度变迁形成了独有的交易条件与信息优势,因而能够提供经济最优策略。在其缔约过程中,交易的达成高度依赖合同双方对关系位置与文化观念的塑造,通过对“老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建构,咨询机构在模糊“委托-代理”关系的同时获得了制度解读的合法性,进而实现信任维持与风险规避。但在市场逻辑作用下,个体在志愿选择中的主体性被进一步削弱,可能导致社会系统性的偏好转变与结构性的教育资源错配。本研究揭示了市场参与下高考志愿制度可能产生的非预期后果与实现机制,对深入理解市场在教育等非经济领域的运作方式具有启发意义。
  • 时立荣 翟翊辰
    社会学评论. 2024, 12(6): 138-157.
    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人类进入人机交互、人机交流乃至人机交往的数字化生存社会,以数为媒的交往方式使个体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联系,万物互联日渐呈现出算法主导的“泛在团结”特征。泛在团结以数字互动和计算能量形塑着数字社会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结关系,具体表现为从实体人到数智人、从实体社区到虚拟社区、从工业劳动分工到数智劳动分工、从工业经济到数业经济等的分化与整合。泛在团结为虚实社会整合提供了联结机制,反映了算法主导的社会结构和秩序,是一种新的社会团结方式。
  • 谢子龙 乔天宇 张蕴洁 邱泽奇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 127-148.
    数字技术变革推动了以风险治理为核心的制度变迁,欧盟是数字规制创新的开拓者。本文基于“国际数字生态指数”等数据,刻画了欧洲 28 国在数字风险治理领域的法律规制异同,并对影响规制异同的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安全与发展是各国数字风险治理的一体两面,即便有欧盟上位法的约束,各国的数字风控规制依然呈现出“同中有异”的复杂格局。同时,以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治理实践驱动了数字风控规制的形成,而规范性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造成了制度形成与治理实践之间的“异步困境”,并导致工业时代治理典范的“祛魅”和“规范性力量”的衰落,各国的数字规制发展更多表现为一种务实的试错性实践。
  • 张雨欣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88-115.
    现有对葛兰言亲属制度理论的研究试图将葛兰言放在以列维-斯特劳斯为轴的谱系之中,着力强调葛兰言对亲属制度普遍理论的贡献。然而,对葛兰言的解读并非只有结构主义这一个角度,其对亲属制度的贡献还有其他源流、线索与对话者。首先,葛兰言继承并超越了涂尔干所确立的研究传统,继续探究外婚制的起源问题,以及婚级组织的转换问题;其次,对葛兰言亲属制度研究的探讨不该脱离其整体的理论视野与研究目标,即探寻以互惠为原则的亲属组织向以声望为原则的封建组织的转变过程;最后也最重要的是,从其社会学视野出发,葛兰言的亲属制度理论基于其对《仪礼》这一文本的重新理解与阐释,这种理解是对“正统”儒家理论中父子关系地位的解构,也伴随着对古代中国亲属关系演进的理论重构。
  • 张巍卓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122-143.
    成仿吾是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从研究的重要性上来说,重温他的精神遗产,关系到对中国社会主义教养源头的追寻。他早年致力于创造社的文学批评事业,虽不用“社会学”的说法,却在有意识地探索一种从哲学认识论转到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此陶铸现代国人的人格。成仿吾的精神探索可概括为一场“辩证法的社会学启蒙”历程。此后他翻译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经典著作、从事革命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其实是他从一开始就怀着社会意识开展文学事业的自然结果。他最初的文学批评探索,就其内在的社会学意识而言,已经为他未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做了铺垫。
  • 尚雪娜 雷 洪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234-256.
    本研究从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者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者的主观阶层认同具有正向促进效应;(2)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主观阶层认同具有“托底提升”效应;(3)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观社会分层效应是通过降低劳动者的相对剥夺感发挥作用的。本研究揭示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观社会分层效应和潜功能,同时证明了制度主义理论对于主观社会分层所具有的解释力。
  • 黄 杰 郑 静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211-233.
    过去十多年间,我国民营经济进入了代际传承的高峰期,大量民营企业面临着代际传承的挑战。基于对 2016 年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检验了民营企业代际传承对企业慈善捐赠的影响。研究发现,民营企业代际传承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传递过程,二代继承人是否具有社会合法性是决定企业传承成败的关键。通过慈善捐赠,民营企业意在改善二代继承人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对企业代际传承合法性的认可。那些规模较大、政治联系较强、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环境中的民营企业面临的合法性压力更大,其代际传承的慈善促进效应也更强。这种代际传承的慈善效应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的认识,也丰富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内涵,可为更好引导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有益的启示。
  • 张笑辰 汪建华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116-135.
    既有劳动过程理论范式下的研究多将平台视为升级版的生产组织。本文基于两家代驾平台的比较研究发现,平台正是通过对劳动者市场生计不确定性的操纵,提升劳动过程的治理效能,有效化解资本面临的劳动力产出不确定性。一方面,平台基于劳动者日常工作表现进行派单倾斜,让劳动者在一次次获取订单的过程中持续性地内化平台规则;另一方面,平台凭借对市场生计的垄断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方式,劳动者为获取更有保障的生计,不得不选择让渡自主空间、顺从管理。本文主张,应回到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过程的整体论述,基于平台横跨生产与流通阶段、集不同资本形态于一体的特质,对既有的劳动过程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修正。
  • 徐旻霞 郑 路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30-52.
    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 年数据,从社会分层的视角考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城镇居民在住房公积金制度参与广度、参与深度和参与效度中的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城镇居民,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概率越大,月度缴存金额也越高;在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城镇居民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城镇居民金融素养更高、信贷能力更强,提取住房公积金的概率更大,使用住房公积金购房的概率也更大;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能够显著提高城镇居民的住房资产,并且这一正向影响对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城镇居民越明显。本研究揭示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的社会分层逻辑,及其对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和住房不平等的潜在影响,并就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 徐明强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190-211.
    本文基于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通过对林县妇联“五美庭院”项目进行过程-机制分析,在经验层面回答了“县域弱势部门何以推动重点工作”这一悖论式问题。县域弱势部门推动重点工作的核心要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时机上把握因条块政策耦合产生的政策执行窗口,使本部门的重点工作能够获得最佳的时机条件;二是在策略上通过各种组织行为,在特定时间段、特定任务领域内实现本部门的扩权增能。执行窗口和扩权增能是县域弱势部门推动重点工作的两个前置性条件,本研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时机-策略论”模型,为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符 平
    社会学评论. 2024, 12(6): 16-39.
    以郑杭生等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的历程,是中国社会学逐渐融入并对话世界学术的历程,更是中国社会学对西方学说进行建设性反思批判,不断强化理论自觉,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程。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为核心观照,以社会转型透视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是郑杭生相关学术思想的根本进路。郑杭生的学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华文明的融合性思维方式相会交融的结晶,其在现代化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破除了现代化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迷障,批判了西式现代化理论的前提预设和二元对立思维,以转型论替代目的论的转轨学路径,将特殊经验理论转化为一般经验理论。新兴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和社会转型的多样性构成了对西式现代化理论最根本的挑战,也是实现现代化理论范式转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重要前提。
  • 孙湛宁 徐校飞 王 垚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 108-126.
    由于运动技能形成时间窗口的特殊性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安排,专业篮球运动员从青少年时期即进入体育运动学校习得运动技能。“三集中”的训练体制意味着生活空间和训练空间的高度重合,通过长时间、重复性的运动训练和高强度身体负荷的比赛对抗,专业篮球运动员运动技能得以形成与提升,并稳定在高水平竞技状态且形成个人风格。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专业篮球运动员的职业身份认同、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亦得以建构。这不仅有助于其身体机能的恢复,也激发了其运动过程中的个体对抗和集体对抗能力,进而影响个体运动技能提升和团队运动成绩取得,即专业篮球运动员的技能形成和认同构建存在螺旋形增进关系。
  • 刘睿睿 周洋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136-159.
    算法管理研究认为劳动过程会通过数字技术呈现出极强的程序化和标准化特征,由此制造了千千万万被“困在系统里”的不稳定劳工。然而,对网络货运平台的个案研究发现,货运劳动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算法对劳动分解、量化、监视和评估的范围、程度与有效性,这导致难以标准化的劳动过程与寻求标准化的算法管理之间始终存有较大的张力,从而形塑出网络货运司机束缚与能动并存的平台工作体验。通过对这一类平台劳动秩序的实证分析,本研究挑战了当下过度理性化的算法管理研究预设,加深了对于算法技术和工作平台化问题的理解。
  • 范晓光 周 文
    社会学评论. 2024, 12(6): 116-137.
    本文基于生成模型范式,重新考察了精英网络对私营企业主地位认同的影响。针对基于 2018 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数据分析后出现的理论解释与实证发现之间的悖论,本文引入真实数据注入的多主体模型(ABM),发现精英关系人在互动过程中的地位轻视将明显降低私营企业主的地位认同水平,并强化其地位认同的分化,引发地位认同与客观经济地位的偏移;私营企业主只有保持较高的工具理性,方可能缓解以上状况。上述实证发现凸显了社会网络的互动过程效应,扩展了社会网络对地位认同的理论解释范围,对于新时期提升私营企业主的地位认同水平具有启发意义。
  • 刘少杰
    社会学评论. 2024, 12(6): 5-15.
    理论自觉是郑杭生先生学术追求的核心议题,它既是对中国社会学建设发展的殷切期望,也是为《社会学评论》确立的办刊宗旨。理论自觉不仅要求对中外社会学理论做出深入的反思评价,还要求为经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在社会生活快速而大规模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形势下,网络表象已经成为网络实践或网络经验的重要内容,应当对网络表象做出积极的理论评析,实现清晰而广泛的表象自觉。
  • 赵晓峰 褚庆宜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 193-214.
    结合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合约治理的分析,本文建构了复合合约的理论框架,以解读返乡资本发展规模经营的制度逻辑。研究表明,返乡资本实现稳定发展经历了“适应-改造”的探索阶段。在初入乡村时期,返乡资本面临着内外部环境不稳定带来的适应性调适问题,市场性合约与多重社会性合约之间存在明显张力。通过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及社会资本的获取与整合,返乡资本得以“改造”复合合约治理框架,即扩大多重社会性合约的影响范围和进一步引进市场性合约,推动两类合约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实现匹配与融合,将其与多元主体间模糊、复杂的互动关系明晰化、简单化,为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保障。
  • 陈伟
    社会学评论. 2025, 13(1): 53-75.
    官吏分途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不仅影响官与吏在行政领域的分工,还影响二者在社会和道德领域的分 层。社会学现有的功能论框架,并不足以解释官吏分途的独特性。本文从儒家“重道轻器”的基本观点出发,理解传统社会对吏的政治性、道德性排斥,解释官吏日趋分途的原因。然而,认同“君子不器”的士大夫在日常行政工作中又必须高度依赖掌握专业技能、熟悉地方情况的吏,这种话语与实践的分离反映了儒家思想与理性行政间的张力。基于此,本文提出 “官僚制度儒家化”命题,强调儒家思想塑造了一套独特的官僚组织模式, 在理念导向、行政原则、治理机制方面与理性官僚制形成关键差别。“官僚制度儒家化”为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官僚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 佘雪琼 龙登高 王利平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167-189.
    本文援用组织场域视角,考察了清代桑园围两起大规模围际水利纠纷。作为场域主导性制度逻辑的“公”观念,为纠纷双方和官府的话语与行动策略提供合法性依据。由“公”观念的二重属性,衍生出“公正不偏”的行动准则以及“顾全大局”和“乐利均平”两项行动评判标准。“大局”通常指国家或多数人的利益,“均平”要求局部范围的各相关群体都可获得利益,二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一致或冲突,塑造了两起纠纷的不同演变轨迹。本文在丰富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同时,还提供了关于制度逻辑对制度复杂性、场域动态性影响的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