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万青
社会学评论. 2015, 3(03): 82-96.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集体行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集体行动的三个视角:情感、理性与阶层。基于情感视角,本文选取了不公待遇与总体不满意程度等与情感能量密切相关的变量,理性视角主要讨论国家与网络的作用,阶层视角本文主要关注中产阶级与集体行动的关系。并运用CGSS2006数据,并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展开理论对话。结果发现:(1)有具体利益指向的不公平待遇并不能促使个体参与集体行动,而目标模糊的总体不满意程度促进个体集体行动的参与以及参与程度有着显著影响。(2)长期以来作为国家控制社会工具的单位制,受国企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影响,其影响逐步弱化,无论是体制内单位,还是组织级别,都不能显著降低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即便如此,政府力量依然显著影响个体对集体行动的参与,如果集体行动指向是针对国家(政府某项具体政策、某国家工作人员、政府),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会显著降低。另外,个体网络也对其是否参与集体行动、参与程度有显著影响。(3)作为中产阶级代表的业主阶层、以及认同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的个体,其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更高,参与程度更深。本文认为,诸多并无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卷入集体行动,使得集体行动缺乏明确冲突目标,破坏性性升级,而单位制等传统控制手段的弱化,使得国家应付集体行动的手段缺少柔性,会削弱政府权威。这都需要我国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合理机制,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其一是需要中产阶级引导的社会组织的发育,即理性化的社会组织而非底层聚集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其二需要倡导理性、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三是需要政府加强制度建设与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