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16年, 第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7-20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
  • 杨伟民
    《社会学评论》. 2016, 4(4): 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个人为什么能够从国家获得某些现金、实物、服务,通行的理论解释是个人作为国家的公民拥有社会权利。然而,公民社会权利的根据又是什么?对此很少有人进行必要的追问。对公民的社会权利,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的论述最具影响力。但是,他并没有给出社会权利的确定不疑的根据。马歇尔主要是依据公民的政治权利解释公民的社会权利,从而将公民社会权利的根据归结为公民表达出来的意见。然而,如果公民的社会权利是以公民意见为根据的,公民从国家获得福利的权利就将完全被公民意见的变化所左右。实际上,马歇尔所谓的社会权利就是公民从国家获得必要的福利的权利,公民的这种权利是有客观事实基础的。只有将公民的这种权利置于客观事实基础上,国家对其公民福利的责任才可能是确定的,不会被轻易扩张或消减的。 关键词:公民身份 社会权利 自然资源
  • 管兵
    《社会学评论》. 2016, 4(4): 1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费孝通先生在1947年于《乡土中国》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一直影响今天学者的研究,成为社会学和关于中国研究的经典命名。一个命名如何才能流传下来?这需要对社会事实的敏锐观察,也依赖命名方法论。本文探讨了《乡土中国》一书中的命名及方法,进一步追溯到早期社会学家经典大师对于社会学方法论的讨论,以及社会学的近亲生物学对于变异和新物种的类型学研究方法,进一步通过归纳和演绎两个维度界定出来四种研究方法的类型,以及在不同类型下的命名方法。在此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讨论描述性研究的学术创新价值、命名的学术创新价值和不当命名的表现。
  • 社会与治理
  • 张森
    《社会学评论》. 2016, 4(4): 3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破解当前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关键,在于跳出权利论和制度论的结构主义思维,转而从政府传播的视角认识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格局的革命性转变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迁。基于此,本文指出,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的思路,一方面是以“互联网社会”的思维重构信息公开的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以及对传播效果的评估理念,即在传播渠道上充分考虑多种虚拟社区的交织,在传播对象上重视精英与大众的并存、在传播效果的评估理念上完成从“传受对立”向“互构共变”的转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和把握信息公开的政府传播本质。
  • 陈恩
    《社会学评论》. 2016, 4(4): 4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计划生育案例来探讨农村社会内部的自我保护机制。生育限制政策威胁农民至少一个儿子存活的生育底线,植根于农村社会传统文化和经济福利的生育伦理为农村社会各阶层群体所接受,基于生育伦理的生育底线保护机制动员农村社会各个行动主体。去集体化、市场化、村民自治选举等制度设计为农民提供了规避生育限制政策和身体管制手术的机会;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植根于农村传统文化的生育伦理为具体农民获得村干部庇护和村民掩护提供了强大力量。在面对国家权力而坚守生育底线的抗争中,农民很少采取集体抗争的方式,而更多使用隐蔽的、个人的、自发的“弱者武器”实现生育底线。农村社会的自我保护机制存在能够避免灾难性后果。
  • 储卉娟
    《社会学评论》. 2016, 4(4): 6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基层社会秩序的讨论一直受到国家-社会框架的深刻影响,并逐渐从探究国家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结构性机制,溯源其上,重新开始关注传统家-国关系构造的历史渊源。本文尝试从社会史的角度切入这个问题,以影响近世思想至深的明代大礼仪为背景,以明代霍韬的双重身份——“礼臣”与“乡宦”为线索,以其双重身份下的社会行为为主轴,重做行动者的观念分析,试探庙堂礼制建构与宗族重建之间的思想关联,以“互构”的视角重新关照国家与社会的历史形成过程。
  • 探讨与评论
  • 段新星
    《社会学评论》. 2016, 4(4): 7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汪和建教授的《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是交易秩序研究的奠基之作,作者基于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转型出现的秩序问题,率先提出并建构了交易秩序理论。仔细阅读汪著,我们认为作者其实是在双重动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个体经济动机进行激励和控制的理论方案,以此来实现交易秩序的扩展。方案的核心观点是既对个体的自由权和财产权进行保护,又通过制度措施确保集体效率和社会公正。这既实现了一种方法论的创新,又建构了一种能够回应时代大问题的理论。之后我们讨论了汪著将一般理论用于具体交易秩序研究时所提出的各类有限设计方案,并通过对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典型实例的分析来反思汪著中“有限设计”的现实意义。最后我们与当前市场交易秩序研究进行了简短对话,指出了其局限性及汪著能给予我们的研究启示。
  • 徐向文
    《社会学评论》. 2016, 4(4): 8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活于高度发达、高度理性的现代都市社会,人们时常体验到一种无以名状的无力感、压迫感和焦虑。为了获致内心深处的安全感,现代人被迫走上了逃离现实、摆脱压抑、寻找自由的自我解放之路。以异域旅行为标志,人们不再满足于将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景寄托于虚幻的、难以实现的乌托邦之中,而是转向身边那些现实的、他者的、易触可及的奥托邦。走向奥托邦是一场反叛压抑、超脱现实之旅,在审美理性的导向下,人的感性、个性、精神与身体高度融合,使自我解放与灵魂救赎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