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16年, 第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1-20
  

  • 全选
    |
    传承与脉络
  • 王建民
    《社会学评论》. 2016, 4(6): 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经典概念的理解,需要回到《差序格局》以及《乡土中国》的最初语境。一方面,自我主义及其与差序格局的关系需要深究,以理解“私”的内涵。差序格局是中国的基础性社会结构,自我主义是差序格局背后的思维结构。将个人主义作为比较的类型,能够更清楚地考察自我主义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将差序格局放置于乡土社会基础性秩序中进行思考,以理解“私”的限度。在传统社会中,稳定的礼俗与熟悉关系约束着自我主义的动力边界,但随着传统礼治秩序的瓦解,自我主义的动力边界缺乏有效的制约,致使基础性社会秩序的维持成为“问题”,这是“差序格局”以及《乡土中国》所隐含的更重要的问题意识。在社会建设的语境下,讨论自我主义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 杨春宇
    《社会学评论》. 2016, 4(6): 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长期以来惯于用中国的特殊性来为自身寻找合法性,而本文认为应该把这一事业奠基在普遍性的基础上。为此,中国社会学需要走出“民族”和“文化”等特殊性范畴,从“文明”的视角来从事相关研究。“文明”的核心有二,其一是通过反思自身来解答终极问题,产生与现实之间充满张力的理想,其二是社会各部门的相对分化。在文明社会从事社会学的本土化,有希望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体系。中国的本土经验将因此具有更大的理论潜力,为丰富世界社会学的理论宝库,促成社会学的多元化作出更大贡献。
  • 刘炜
    《社会学评论》. 2016, 4(6): 2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形式理论如今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微观经济学更是经典形式理论中的代表。反观社会学领域,经典形式理论却少之又少,马克.格兰诺维特的门槛模型可谓少数中的范例。针对社会学形式理论的稀缺现状,本文旨在解析门槛模型的一系列建构和拓展思路,并通过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做比较,试图发现社会学形式理论的独特之处。为了对此做充分讨论,笔者将首先深入简单门槛模型的形式化与数理化过程,逐一梳理其建模思想,并展示后续模型的延展逻辑;其次,从行为假设的形式化、社会过程的数理化以及形式理论的延展性这三个方面,具体辨析微观经济学理论与门槛理论的建模差异,并尝试总结两者的特点。
  • 社会与治理
  • 牛建林 齐亚强
    《社会学评论》. 2016, 4(6): 4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社会医疗保险在经历快速扩张后,于2010年左右实现了对全国城乡各地区的制度性全面覆盖。在这一背景下,各地居民实际拥有的医疗保险资源是否还存在突出差异?医疗保险资源是否会影响各地居民的医疗服务利用行为以及有病不医现象的严重程度?围绕这些问题,文章以中老年人群为例,利用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11年,全国约有7%的中老年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未参保人群既包括社会经济资源相对匮乏者,也包括健康状况较好、预期医疗需求较低的个人。总体而言,医疗保险提高了参保人利用医疗服务的可能性;但不同医保项目的效应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项目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效应明显更大,与商业医保的效应强度接近。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居民有病不医的现象主要取决于个人健康状况,医疗保险资源对有病不医现象的直接影响相当有限。研究认为,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项目的统筹层次较低,这在各地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背景下,极有可能制约医疗保险资源对于缓减看病贵、有病不医问题的实际效应,并在客观上增加保险的运行和管理成本。鉴于此,进一步改革医疗保险应当提高保险统筹层次,正视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差异,促进医有所保目标的真正实现。
  • 张乾友 黄雨阳
    《社会学评论》. 2016, 4(6): 59-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已经走到了社会重建的当口,而社会重建需要以思维革命为先导。在农业社会,人们习惯于一种感性的相似性思维,通过寻找彼此间的经验相似性来规范共同行动,且由于生活空间的有限性,合乎经验的交往本身就合乎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们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分析性思维,通过寻找人们间的抽象同一性来获得合理性交往的基础。这样一种工具性的理性思维产生了自反性的后果,让人类陷入了风险社会。在新著《为了人的共生共在》中,张康之教授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走出风险社会的思维革命构想,主张通过确立符合经验理性原则的相似性思维来重建社会,在人的共生共在中去过合理性的生活。
  • 探讨与评论
  • 侯利文
    《社会学评论》. 2016, 4(6): 6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科学界的基本命题,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歧见的话题领域。乔尔·S. 米格代尔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自己的学术关切,在反思和对话的基础上,看到了韦伯式国家观的“简化论”倾向,进而以经验研究为基础,建构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定义,提出了独一无二的“国家观”。同时,结合过程性的视角,从方法论的角度建构了“社会中的国家”分析路径,从动态的、过程的以及建构的角度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做出了全新解读。避免了以往“国家中心论”或是“社会中心说”中所存在的单向度解释,深化了对复杂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开启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蕴。
  • 孙宇凡
    《社会学评论》. 2016, 4(6): 76-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孔飞力的《叫魂》尝试回答了中华帝国专制统治之动力问题,但却未留意到其中的时间性维度与文法学问题。本文在阐释国家过程与权力时间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在专断权力时间中,君主既是国家的化身,也是政治的化身,能够对诸官僚施以私仆化的作用,而在常规权力时间中,诸官僚通过团伙化来实现将君主“去化身”的可能。将这样的化身理论放置在中西方历史上君主化身的案例比较的语境下,能够看出叫魂案中的弘历化身在其类型学、具体机制与后果效应上既具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 专题研究
  • 罗士泂
    《社会学评论》. 2016, 4(6): 9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三届):“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会议纪要
  • 《社会学评论》. 2016, 4(6): 9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