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17年, 第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1-20
  

  • 全选
    |
    探讨与评论
  • 刘少杰
    《社会学评论》. 2017, 5(1):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体系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欲真正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体系创新,必须首先突破现有社会学研究的经验主义和操作主义的理论局限,在借鉴中外社会学的历史经验中,立足本土,吸纳百川,以广阔的学术胸怀,在多元开放的学术视野中面对新问题、创新社会学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原则。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一些社会学家在中西对比和通古达今中实现学术创新的历史,当代西方社会学呈现的交相融汇、重构发展的演化态势,其中有很多值得中国社会学为实现学术创新而应努力汲取的积极经验。
  • 朱斌
    《社会学评论》. 2017, 5(1): 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梳理了新世纪以来国内中产阶级的相关研究,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产阶级研究奠定了此后西方中产阶级以及国内中产阶级研究的基本议题,这包括阶级结构、阶级形成与阶级社会功能三大方面。从现有研究来看,由于理论背景与经验材料不同,学者们对于我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形成与社会功能还存在很多争议。作者强调,后续研究应该基于统一的理论框架,利用已有的丰富调查数据,对我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形成、社会功能以及几十年来的发展进行系统与比较研究。
  • 社会与治理
  • 魏万青 刘庄
    《社会学评论》. 2017, 5(1): 2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中心主义视角的政策研究,忽视了政策落实所嵌入的具体社会情境中传统文化观念、社会结构的影响。本文回到社会立场,研究农村社会中宗族网络对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影响,以此探讨冲突背景下关于非正式制度的 “扭曲正式规则的铁杠”假说,即当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发生冲突时,非正式制度成为正式制度落实的阻力,软化正式制度落实的效果。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调查2010年社区数据,研究发现,在农村地区宗族网络依然对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有着显著影响。宗族网络越强,对计划生育执行力度的软化作用越强,这种影响,随着宗族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与整合难度加大而减弱,随着村中最大宗族的人口优势上升而加强。这也意味着,在现代国家治理转型过程中,各项社会政策的制定、落实过程,必须充分考虑政策落实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 牛耀红
    《社会学评论》. 2017, 5(1): 3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同是社区整合及作为共同体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乡村社区正在遭遇认同危机。公共参与是建构社区认同的重要因素,但是长期以来如何促进公共参与是城市和乡村社区共同的难题。尤其对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农村而言,面对村庄流动性增强、空心化严重、公共精神缺失等问题,如何整合乡村社区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移动互联网为公众的公共参与提供了平台,媒介化参与已经成为了本研究田野点中农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方式。移动互联网公共平台构建了村民互动交往的网络公共空间,借助网络空间村民公共生活的复兴、村民公共参与书写乡村集体记忆、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均对建构新型乡村社区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 理论与方法
  • 李化斗
    《社会学评论》. 2017, 5(1): 4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所提出的“韦伯命题”,学界长期以来实际并没有一种一致的解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韦伯研究中出现的新变化更使得重回韦伯文本成为必要。通过重新解读可以发现,在韦伯推理的关键部分存在以预定论为中心和以实践为中心两种逻辑的张力,同时也可能是韦伯的写作意图与实际论述之间的张力,这正是造成此书歧义的重要根源。这一张力特别是实践问题的浮现提供了反思韦伯世界宗教研究的新视角,也使得韦伯思想与本土方法学之间的确存在勾连的可能性。
  • 柳倩
    《社会学评论》. 2017, 5(1): 6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个案研究外推做了系统分析。分析的推进是一种从逻辑入手,到逻辑基础,再到外推意义的递进结构。每一步分析都将统计调查纳入其中与之对比,以深化对个案研究外推的解读。在分析了罗伯特?殷的“序贯访谈法”、费孝通的“类型比较法”、格尔茨的“深描说”、布洛维的“拓展个案法”和王富伟的“关系性个案”五种个案研究案例之后,将它们的逻辑概括为两种:“个案逻辑”和“证伪逻辑”。随之发现,个案研究与统计调查的外推逻辑基础均来自于“总体逻辑思维”,并指出:个案研究可轻度刻画总体异质性以及针对性地描述总体的“偏差”知识,统计调查则可以深度刻画总体异质性。通过个案研究与统计调查组成的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过程假设图,发现,个案研究自身的外推意义是贡献与局限并存的,而且个案研究与统计调查一起推动着总体认知的积累。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没有完美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亦不完美,能够在适当的研究目标里发挥价值就是它最大的意义体现。
  • 传承与脉络
  • 孙飞宇
    《社会学评论》. 2017, 5(1): 76-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费孝通在1936年江村调查之前的作品入手,通过细致梳理文本,力图为费孝通在江村调查之前的思想动态做一简单勾勒。从早期思想出发,本文发现,对于社会变迁和社会平衡的思考,乃是费孝通早期学术思想的核心关注。尽管费孝通在江村调查及其后来的《江村经济》一书中以社区研究闻名,然而社区研究只是其核心关怀的载体。应对于社会变迁和社会平衡的思考,费孝通发展出了关于社会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论。这都在后来的江村调查与《江村经济》的写作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 李荣山
    《社会学评论》. 2017, 5(1): 8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契约论》历来被视为政治学名著,卢梭在其中提出了“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身带枷锁”的著名论断。借助社会契约论,他试图从政治上把每个人“天然的自由”转换成“约定的自由”。“约定的自由”之所以比“天然的自由”更可取,其优势全在公意,以及在公意基础上形成的政治体带来的好处。卢梭从理论上保证了公意的正当性,这种正当性就其本质而言是不会出错的。但是,随着公意在实践中的一步步固化,它的正当性几乎处处面临着折损的危险。为了防止公意损失其正当性,卢梭步步设防,殚精竭虑。最终他认识到,仅靠政治设计不足以保正公意的正当性,还得借助民情,于是他设计了一套与之相应的“公民宗教”。但这种公民宗教的政治痕迹过重,不免有些严苛。后来涂尔干等社会理论家进而在此基础上努力为法国社会的治理寻找新的民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