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18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3-20
  

  • 全选
    |
    网络社会学
  • 林南 孙准模 高柏 (安真真 译)
    社会学评论. 2018, 6(2): 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三个方面拓展了当前有关社会关系与经济之间嵌入性的讨论和研究。首先,本文关注经济如何被嵌入在社会关系中。不同于将社会关系放置在经济活动和组织中进行分析,本文凸显将经济嵌入其中的持续性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第二,本文进一步注意到包含持久性社会关系的宏观结构(如社会和文化制度)的意义,指出制度会表现为机会或障碍,而持久性社会关系总是在其中发挥作用。如果不将互动的个体在宏观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考虑进来,那么在理解持久性关系如何嵌入经济时,就会忽略掉重要的维度。最后,本文提出,宏观结构的制度并不总是能被预先确定(过度社会化的范式)。事实上,创造并且建构这些制度有助于持久的社会关系,又反过来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机会。我们使用在线网络社会网(如AOL和Facebook)来支持这个论断。
  • 黄少华
    社会学评论. 2018, 6(2): 1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以城市居民为例,定量分析了社会资本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城市居民中,网络政治参与已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网络行为,但参与程度偏低,而且参与方式以政治信息获取为主,网络政治行动的参与度不高。研究还发现,除政治信任外,人际信任、社团参与、在线关系网络规模和网络互动强度等社会资本变量,均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说明从社会资本理论视野分析和解释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理论路径。
  • 社会与治理
  • 李四海 宋献中
    社会学评论. 2018, 6(2): 3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源自西方的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建立在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其整个政治经济制度更加贴切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转轨使得制度环境对经济运行和企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这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制度基础,也为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司社会责任行为提供了研究机会。本文结合新兴市场环境下的制度特征,利用新政治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构建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新的分析性框架。
  • 李耕
    社会学评论. 2018, 6(2): 4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字史料和口述史的基础上,梳理了北京一家历史悠久的国营工厂M厂在1950年代的住宅修建、分配和使用情况,呈现空间革命的历史条件和结构细节。指出从住宅延伸出来的空间实践和表述,见证了社会主义工人治国政体以及社会主义现代性在城市的空间重组,也影响了社会重构和社会主义新人重塑等历史进程。住宅反映并参与塑造的社会主义主体性理念,包括个人在社会中达成自我实现等,让1950年代工人住宅在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
  • 探讨与评论
  • 潘建雷
    社会学评论. 2018, 6(2): 5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涂尔干的思想体系是19世纪后期法国(西欧)社会转型深度危机的产物。为了摆脱彼时社会经济领域极度悲惨的状态,涂尔干试图运用其“道德科学”的方法提出一套重建社会的系统方案以促进转型进程;职业团体是其系统重建方案的基础环节。在涂尔干规划的新社会蓝图中,经过现代化转型的职业团体将成为集共同体生活、经济调节、政治选举等多维功能于一体的“总体组织”,履行作为新社会机体的“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功能;在有效应对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体系与世界范围的市场经济的同时,它将与作为“大脑”的公民国家合力重新界定工商业的功能与运行规则,重塑社会生活的道德环境与道德关系,把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国家的正常道德关系还给人本身,以遏制日益畸形的利己主义、修复支离破碎的社会团结。
  • 侯利文
    社会学评论. 2018, 6(2): 7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与社会”是社会科学界的基本命题之一,缘起于西方的政治哲学论争,其发展经历了前工业化时期的“一元论”到“二元论”的演化,工业化时期的“社会中心说”与“国家中心论”的并存,以及后工业化时期“社会中的国家”与“制度与生活”的整合性尝试,逐渐成长为社会科学界的主导性分析范式之一。但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也明显呈现了一种“边际效应递减”、学术累进趋缓的困境。文章以学术脉络的阶段分期为主线,围绕“国家与社会”的范式生产与知识建构,进行学术梳理、对话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国家与社会范式的综合性分析,以期为突破现有的研究瓶颈贡献力量。
  • 刘亚秋
    社会学评论. 2018, 6(2): 8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对文学的社会学研究也应构成我们观察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视角,尤其是其中彰显的社会-文化问题,不应成为社会学偶尔提及的存在。虚构的文学所反映的社会事实,并不立足于揭示“历史真相”,而在于呈现观念层面的真实。它类似于记忆的建构性特征。以建构性的记忆视角,记忆的真实性是受到质疑的,但这并不妨碍社会学家从中探究人们真实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认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提出记忆的“田野”、文学的“田野”等概念,它们在社会表征的意义上是类似的,都是我们探究社会真相的途径。从文学性资料入手的“田野”考察,在情感、认同和想象等方面具有优势,在这一层面,它们提供了历史多样化的另一途径,并在历史的具体化、完整化等方面为我们进入“深层历史”提供了载体。一定程度上,历史多样化与历史碎片化是同义的,碎片化的历史有时会化作文学记忆叙事中展演的记忆幽灵,为人们提供历史观批判的工具,从而促发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