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0年, 第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9-20
  

  • 全选
    |
    专题:劳工社会学
  • 沈原
    社会学评论. 2020, 8(5): 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尝试梳理中国劳工社会学三十年来的发展线索。20世纪最后十年为劳工社会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段,此时恢复重建不久的中国社会学开始探讨劳工问题,但却存在误用理论之嫌。21 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为发展的第二个时段,社会学开始将劳工研究归入劳工社会学理论框架之下加以研究,本文主要以清华劳工社会学的田野研究为例阐示这一时段的特点。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至今是发展的第三个时段,探讨新劳工群体和形成研究的新视野构成此阶段的基本特点。三个时段的演进折射出中国劳工社会学的基本变化和内在逻辑。
  • 闻效仪
    社会学评论. 2020, 8(5): 1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会改革是当前中国社会重要议题。既有研究普遍认为工会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群体利益增进的压力产物,而本文认为占领体制外组织化空间以及基层社会治理才是工会改革的真正推动力,并提出“上代下”的概念来解释工会改革。本文通过一个地方工会改革历程的考察,详细分析了“上代下”的形成机制,以及转型、介入和下沉三种具体“上代下”类型。研究发现,工会的“上代下”改革实质是国家在劳工领域统合化的进程,工会力图建立与工人的直接联系,但由于面对不同的企业约束性条件,才形成了三种类型不同的改革空间、制度机制以及统合结果。
  • 马丹
    社会学评论. 2020, 8(5): 3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劳动与性别的双重角度对女性卡车司机的微观劳动实践进行了研究。女性卡车司机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性别隔离,作为“职业性别少数”,她们首先采取了“去标签化”的策略,在劳动实践中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男性工作世界中女性劳动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女性卡车司机还灵活使用了“性别工具箱”,在不同的劳动情境中辨认出性别突出性之不同的程度与方向,以采取与该情境相对应的性别策略。女性卡车司机的经验表明,冲破职业性别隔离是一个紧密依循微观劳动实践的动态过程,她们在微观劳动实践中展示出的个体能动性突破了僵化的“性别二元论”的对立,为职业性别平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林慧琳 肖索未
    社会学评论. 2020, 8(5): 5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小型外包鞋厂的个案研究,分析乡村外包制企业中的劳动过程。研究发现,在这些以雇佣当地妇女为主的小型外包鞋厂中,工厂空间一定程度上成为妇女社会生活的延伸,外包工厂的生产政体呈现出高度的类家庭化的特质,强调劳资之间的道德责任,并且高度依赖情感化的劳动控制。本研究通过考察建立在乡村的颇具特色的生产政体,尝试为中国转型期非正规小型工厂中的劳动关系和劳动过程研究提供借鉴。
  • 论文
  • 吕鹏 刘学
    社会学评论. 2020, 8(5): 6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企业家的市场信心是稳定国家-市场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基于 2016 年第十二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数据,发现私营企业主在诸项市场指标方面存在较强的危机意识。从影响因素来看,一方面有效的参政议政渠道会提高他们的市场信心;另一方面,虽然企业的利润越高,企业家在多项市场指标上信心越强,但存量资产规模更大的企业家反而对经济走势、物价和金融风险更加担忧。通过分析政治获得感和市场获得感的调节效应,发现营商环境改善对提高企业家的市场信心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获取信息时的“政府媒介偏好”也能够有效提振企业家的政治和市场获得感,双重提升企业家信心。这项研究从侧面支持和凸显了党和政府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通过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善营商环境、稳定私营企业主信心、加强预期管理的必要性。
  • 田丰 付宇
    社会学评论. 2020, 8(5): 7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城镇化对经济维度和心理维度融合的影响,对社会维度的融合关注较少。本文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探讨城镇化如何影响个人社会网络的职业多样性。通过对2004年社会资本调查和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城镇化对个人社会资本的存量的影响因受教育程度而异。城镇化对大专学历以下群体的社会资本存量呈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网络顶端的升高;城镇化对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的社会资本存量呈负向影响,具体表现为网络差距的收缩、网络顶端的下降和网络规模的缩小。户籍身份对城镇化的影响无明显抑制作用。考虑到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一方在社会交往中占据主动,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的网络封闭性因城镇化而上升,可能加剧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
  • 曹金羽
    社会学评论. 2020, 8(5): 88-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左翼激进思想家朗西埃对布尔迪厄提出了一系列批评,将后者塑造成了专断的社会学王的形象,“惯习–场域”的组合构成了固化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场域成为柏拉图城邦秩序的延续,哲学王的高贵谎言被转化为社会体(social body)的必须。社会学并未赋予研究对象足够的解放资源,从而委身于一种不平等的体制。本文在分析了两人在政治、教育、审美领域争论的基础上,认为朗西埃通过将平等(如政治平等、智识平等、审美平等)提高到一种超越性地位,从而批评布尔迪厄及其社会学在政治性维度上的不足。但这种批评忽视了布尔迪厄反思性社会学的政治性,从而也未意识到社会学在处理政治问题时的特殊之处。
  • 张可
    社会学评论. 2020, 8(5): 10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长期以来被视为历史与文学的范畴。随着近年来社会学的历史与文化转向,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视野与议题。本文首先对过去被视为“不证自明”的,中西方“知识分子”的概念进行考察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择要梳理近年来有关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继而作为一种跨领域对话的尝试与分析概念的创新,从历史制度、日常实作和文化意义的研究取径出发,提出一种彼此相互关联的,新的整合性理论与分析框架。
  • 何蓉
    社会学评论. 2020, 8(5): 11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研究中的一个思想前提即城市革命论揭示了一个经济促进发展、政治依附经济的路径。但中国城市在早期阶段即表现为政治的主导地位,基于此,本文试图建立一个颠转的城市发展路径,其核心问题是:中国中古早期以政治功能为主的城市是如何组织经济的?本文选择北魏洛阳城作为个案,乃基于其作为王朝政治理念的具体体现,且对后世的都城规划具有深远影响。北魏洛阳的城市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以营造经济、身份经济为主要形式的政治经济、以工商业为主的市民经济、和以宗教消费为重要表现的宗教经济等。其政治经济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体系、政治体制传播机制,具有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但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经济理性原则之间,则具有相当大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