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1年, 第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10
  

  • 全选
    |
    专题:新清河实验
  • 李强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团队的北京“新清河实验”的宗旨、理论框架和工作内容进行了总结。实验的宗旨是,在社区层面尝试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探索社会学学科实践与应用的新途径。实验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对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思考。中国目前的国情,三者之中社会建设相对薄弱,所以,实验更注重社会建设方面。实验从基层社会再组织、社区空间规划、物业管理、社会组织、民生保障诸方面尝试推进应用社会学的研究。
  • 肖林 陈孟萍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2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清河实验是当代社会学者基于学科反思和价值取向,以知行结合的社会学干预方式投身基层治理实践的有益尝试,也体现了“社会学的行动力”。具备一定条件的学者作为新的行动者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特殊的“中介效应”:一方面有助于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和公众参与由弱变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区社会资本培育和主体间关系改善。但学者干预的中介效应受到自身与权力关系以及既有体制、机制的影响而具有权变性等局限。实验也反证了费孝通“双轨政治”模型中自下而上的轨道建设在当下基层治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普遍意义。自下而上轨道的起点何在?一般性中介效应的组织载体、社会力量和制度安排又是什么?这是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 互联网与社会
  • 邱泽奇 乔天宇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4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组织退出讨论中的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影响互联网电商平台上创业组织退出的因素,提出了组织退出的“竞争—淘汰”机制与“自主退出”机制,发展并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设,试图论证在电商平台上,“自主退出”机制更为凸显。研究数据来自 2012 年的“谁在开网店”项目和 2016 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电商创业者只是将经营电商作为体验性或机会性选择,以此区分的电商创业者类型对退出有显著影响。研究认为,技术条件的改变使已蕴含在创业目的中的潜在退出动机得以激发,并为自主选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自主选择对理解 ICT 环境下创业企业组织的退出更加重要。
  • 陈氚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6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既有网络社会理论较少从社会行动的层面展开分析。网络社会和数字社会中的社会行动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信息行动,即社会行动以信息流的形式展开。在社会行动理论的传统中,韦伯、舒茨、帕森斯、奥斯汀、拉图尔等学者的行动理论揭示了社会行动理论的行动主体变化和语言学转向后行动中的语言信息问题,为社会行动的主体变化和信息化提供了理论可能性。吉登斯的理论启示我们重新思考社会行动的时空情境问题。社会行动的场景发生变化,从传统社会行动情境转向社会建构的新网络数字场景;社会行动的主体发生变化,从人的行动转向人和非人行动者混合行动以及非人行动者行动。这些变化建立在社会行动以信息流方式展开的基础上。这一行动理论转变提供了一种信息行动的理论视角,可用以理解网络化、数字化、社会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演进下的社会现象。
  • 邵占鹏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85-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多项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实现集成应用。研究借鉴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基于实地调研和理论探索,分析工业互联网作用下的结构与权力变迁。工业互联网突出了数据的基础性地位,数据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生产资料,社会中的生产、交往与权力都在被数据化改造。在数据生成、连接、融通、集成、运用与消费的实践过程中,网络结构不再表现为流动空间凌驾于地方空间,而是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拟真与整合,消费互联网中的平台垄断趋势不再是主流,代之以分行业分领域集中的多中心结构特点。区别于原来的网络权力,工业互联网中出现了数据生成、集成、运用等新型权力形式,社会矛盾集中在数据整合与数据区隔、数据生成消费与数据集成运用以及数据集成权力与数据运用权力之间的冲突与较量上。
  • 周骥腾 付堉琪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105-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空间调查”京津冀数据,本文从网络社会空间分化与整合的视角,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社区融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在社区情感认同、邻里交往参与和公共事务参与三个方面对居民社区融入产生着积极影响。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在线社区交往、社区信息传播和线上线下转化三种中间机制发挥作用,进而促进了居民的社区融入。不同互联网行为对社区融入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交往行为促进了居民的社区情感认同、邻里交往和公共事务参与,信息行为对邻里交往的影响则不显著。本文旨在说明互联网在关系、媒介和空间维度上为居民与社区的连接提供了渠道,并揭示了其影响机制,对于理解网络化背景下的交往行为与网络社会空间整合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 论文
  • 付来友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122-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莫斯通过毛利人“豪”的观念指出礼物具有“混融”的功能。要更一般地表述礼物的“混融”功能,我们需要采取占有和存在之间关系的一种特定视角。如果占有是个体存在的一部分,那么礼物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占有状态,从而使得彼此的存在相互渗透。莫斯从“古代社会”寻找解决现代社会危机的智慧,发现社会保障、慈善等活动中蕴含着互惠精神,从而看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改良的希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也蕴含着“一切人与一切人互惠”的解读可能。两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可以看作让道德重回经济的不同方式,即实现一种人与人互为目的的康德式道德,这也正是礼物关系中人们占有彼此的状态。
  • 卢成仁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141-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机、生态农业领域一直存在着工业化与可持续食物生产方式、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争论,这一争论与社会科学农业研究对小农农场历史命运的不同观察有着内在关联。本文从种植技术角度切入有机、生态农业的争论,发现存在于消费结构和农场生存中的两种机制性过程,以及种植理念和个人意义所形构的观念世界,影响甚至决定了有机、生态农场食物生产方式的选择偏向和实施空间。结构性条件下由观念世界所指引的行动方向,是塑造市场需求与仿自然生态种植交融过程的动力和基础。现代性世界中差异是异质性的来源,有机、生态农业领域的争论及由此对小农农场历史命运的不同观察,将差异与异质性画等号,形成二元分立式的分析。人类学则将差异作为转换、结合、混融的基础。本文尝试将科学性的机制解释与差异的人文阐释相互结合进行讨论,形成不同以往的新分析和理解,超越有机、生态农业领域的既有争论。
  • 罗婧 张书琬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15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需要激发从个人到社会的主体性,让各方在“志同道合”中共同塑造内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那么,各方如何走向“志同道合”?本文以泥泥狗的价值变迁为线索,从“人”出发对此进行了探索。制作者与官员、学者、媒体人、经销商、顾客等不断互动,以来自传统“福”的内涵为基础,引入了伴随国家之“扶”而来的对“富”的追求,共同推动了泥泥狗的价值变化。在变化中,制作者从己出发,基于求同的态度、经由 感通的方式,与各方共同形成从认知到行动上具有一致性的圈层,由“志同”到“道合”。相比一般制作者,关键传承人通过圈层让各方的主体性从“隐”到“现”,呈现了多样的从“志同”到“道合”的路径。可见,经由人们在各个情境下构建的圈层的交叉和碰撞,国家、市场与社会交织在一起,共同寻求乡村的内生发展。
  • 刘凌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175-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地考察华北 A 县农村小微企业的环保升级改造实践发现,在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环境政策背景下,偏重经济增长的政企共谋关系逐渐被以增强环境规制和保障企业生存为目标的政企协作关系替代。但是,在环保升级改造决策过程中,农村小微企业整体参与不足和基层政府多层级、多部门共同主导的复杂决策机制阻碍了最优改造方案的实现;同时,当自上而下的环保压力相对减弱时,政企协作的行动目标呈现向优先保障企业生存倾斜的趋势,这两者均影响了环保改造的整体成效。因此,为提升农村小微企业环境行为表现,需在充分考虑企业合理合法诉求的基础上,通过稳定且持续的行政监督力量与富有弹性的决策机制支撑协作型政企关系良性运行。
  • 傅春晖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193-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澄清了学术史上的一个误解,认为许仕廉才是真正促成“派克来华”的人物,并通过对许仕廉、杨开道的思想论述,揭示了早期燕京社会学与人文区位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杨庆堃的硕士论文不仅承接了许仕廉、杨开道开创的早期燕京社会学关于“区域”的研究传统,而且在实质上吸收和转化了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学思想。他在一个农镇社会的区域中,探讨了基于地方观念、心的接触和社会同情的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并基于自然和社会力的区分与联系,讨论了交通条件、地方势力、国家政权对于市集兴衰的重要作用,还从流动性的角度研究了农村社会与工业世界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联。
  • 唐斌斌 刘林平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214-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转型是否导致中国社会中政治(权力)资本的经济回报降低、人力资本回报提升以及性别不平等程度缩小,以往不同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甚至互相矛盾。本文基于 1990 年至 2018 年发表的有关市场转型实证研究的 91 篇英文文献的回归结果,对相关效应值进行 Meta 分析发现:总体而言,市场转型并没有使得中国社会的政治(权力)资本回报减少,其效应值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发展还会增强;人力资本的回报也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展显著增强;市场转型也没有缩小性别收入差距;影响研究结论的主要因素是变量测量、调查区域和研究质量等。上述结论不存在发表偏倚问题,是稳健可靠的。本文在讨论部分对市场转型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
  • 张一璇
    社会学评论. 2021, 9(5): 236-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女性网络主播为例,探讨平台劳工的劳动过程与身份认同出现的新变化。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收集田野资料并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在平台的薪资制度、竞争制度、弹性用工模式的作用下,劳动者在平台上的劳动空间之外开辟出“第二层劳动空间”进行隐蔽的情感劳动,并塑造商品化的“人设”以迎合观众的消费需求。其结果是劳动空间被无限扩大、劳动力再生产空间被挤压、劳动者的自我身份被全面商品化。平台技术深刻影响了服务业中的女性劳动者,看似“自由”的平台劳动者实则在牺牲自由的同时面临异常严重的剥削与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