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2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20
  

  • 全选
    |
    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 冯仕政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正迈上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迫切需要中国社会学加快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本文旨在阐述当前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方法。研究认为,作为一门以以普罗大众为主体构成的“社会”为研究对象、以破解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与秩序的矛盾为中心使命的学科,社会学素有重视实践的基本品格。中国社会学应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指导,立足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历史实践,充分发扬学科传统,吸取恢复重建以来在实践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增强实践自觉,主动回应国家和时代需求,在与实践的结合、对话和磨砺中不断提高科学性、丰实人民性。
  • 林丹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英、美为中心的西方人类学长期占据学科支配地位,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地方的人类学则被归至边缘,由此形成了一种在人类学知识生产中的霸权。学科研究主要按英美传统开展,主流学术活动中使用英语即是这种霸权的体现之一,此外还有学者的问题意识、理论建构和现实关怀均以英美传统为主流的问题。“世界人类学”则是对此霸权的挑战。它一方面认可植根于不同文化的人类学理念和理论,承认全球不同地方的人类学及其历史的多样性,批判人类学知识生产中的英语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倡导世界各国人类学的互联,鼓励更多元的人类学观点的表达。中国学者要发展中国的人类学,实际上与非英语学界发展“世界人类学”、本土人类学的理念一致,从“他者的人类学”发展为中国特色的人类学。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特色的人类学,既要扎根中国大地,认识到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也要积极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的声音,为加深对人类的认识贡献中国理论。
  • 专题:家庭社会学
  • 许琪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丈夫的经济贡献和家务贡献对妻子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代中国家庭的性别分工模式依旧传统,且大多数妻子对当前的性别分工模式和婚姻状况表示满意。丈夫的收入和家务时间分别通过影响妻子对丈夫经济贡献和家务贡献满意度的途径影响婚姻满意度。相比家务贡献,妻子对丈夫经济贡献的满意度对婚姻满意度有更强的影响。多组比较研究发现,丈夫的经济贡献对妻子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不随妻子特征的变化而变化;但相比传统女性,现代女性更可能因为丈夫的家务参与不足而对其家务贡献产生不满,进而导致婚姻满意度下降。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家庭的性别分工模式对妻子婚姻满意度的影响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征,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 申超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事件研究法,本文研究了生育“事件”发生前后妻子相对收入的动态变化模式,以及这种变化模式在城乡和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中的异质性。数据表明,无论在生育前后,城镇妻子的相对收入始终比乡村妻子更高。此外,本文对距首次生育时间和城乡进行交互分析,检验生育后妻子相对收入动态变化模式在城乡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城乡妻子的相对收入在生育之后均显著下降,且城镇女性由于在就业比例、工作时间、工资率等方面受生育带来的冲击更大,其相对收入的下降幅度比乡村女性更大。研究还发现,首次生育一年之后,城乡妻子的相对收入虽逐步回升,但均无法恢复到生育前的水平,说明生育带来的负面影响长期存在。通过引入受教育程度进行三层交互分析,本文进一步发现,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导致女性相对收入下降的幅度越大,且城镇女性于乡村女性所面临的劣势更大。
  • 郭戈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提要:80、90后中国父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抚育焦虑:如何在权力与民主的交织下维持家庭教养的一致性,如何在缺乏社会传承与示范的背景下生成、践行新的教养方式。通过引入对代际特征的观察,以流行于中国家庭的“儿童自主进食”喂养方式为切入点,我们将有机会检视部分中国青年父母充满内在张力的现代抚育逻辑。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养传递血脉与希望的“下一代”,而是将反身性带入家庭教育,试图通过积极的教养实践缔造出一个有别于自身生活世界的平等、健康、卫生、自律的“新世代”。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推崇以儿童为本位的教养方式,尊重儿童的自我意识,并积极转向倡导“心灵教化”的精致抚育风格。而比起规训儿童和树立权威,疏解文化焦虑、寻求个人认同是驱使他们全身心投身教养实践的动因。
  • 专题:社会心态与社会信任
  • 黄荣贵 吴锦峰 桂勇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心态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理解中国网络社会的重要窗口。在系统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网络社会心态具有社群性、极端性、流动性和网络嵌入性四方面鲜明的特征。在剖析网络社会心态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将网络社会心态看作一种具有关系性、局部主体间性和相对流动性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理解要求我们综合运用归纳逻辑、类型学分析和话语分析等视角对网络社会心态进行实证研究,并聚焦考察网络社会心态的社群化、极化和形成机制这三个关键性议题。
  • 杨江华 贾洛雅 郝明松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1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市化和社会流动加速的背景下,民族多样性增加对社区邻里的信任关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不同于已有研究从宏观国家、省市层面的民族结构特征或微观的个体民族身份背景来讨论民族与信任的关系,本文提出从中观的社区层面,通过构建民族多样性指数,来探究社区空间内的民族构成特征对邻里信任的影响。基于中国西部社会经济变迁调查数据,使用多层次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整体来看,随着民族多样性增加,社区邻里信任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变化模式,这一发现不同于已有研究所认为的线性变化模式。具体到不同民族大类来看,对汉族、维吾尔等族、满蒙等族、南方各族而言,多样性指数特征对邻里信任水平的作用效应存在差别。我国民族多样性对邻里信任的多元影响模式,为基层社区的民族关系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 论文
  • 郑莉 李天朗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1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关于齐格蒙特·鲍曼的研究集中在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一系列作品上,主要关注其现代性、后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以及全球化等相关主题,对于鲍曼作为华沙马克思主义学派主要成员的思想本身,及其对鲍曼一生学术思想的影响关注不够。本文从爱德华·汤普森与波兰左翼知识分子和“第二代”英国新左派的互动与冲突入手,力图揭示出,由于鲍曼在这场冲突中被贴上了右倾“流亡者”的标签,导致以霍施菲尔德为代表的华沙马克思主义学派所开创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与列宁、布哈林将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社会学不同,“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将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一种元社会学,而社会学则应该是一种关注政治关系研究的具体总体的社会学。 沿此脉络,鲍曼确立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路,并将“开启人类生活可能性”的批判社会学贯穿其学术思想的始终。
  • 刘学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1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制度主义的“发展”逻辑出发,对近年来的制度主义流派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制度主义研究的文献梳理,本文发现:首先,由于对发展的理解和研究进路的差异,新制度主义与后制度主义一道形成了制度主义的四种视角,这四种视角基本覆盖了制度与发展的四种景象:政策干预主义景象、国家主义景象、社会结构主义景象和社群主义景象。其次,社群制度主义与后工业化的社会紧密相连,具有社群主义、嵌入性和制度共存效应的特征。最后,本文认为社群主义的这些特征与中国当下出现的新现象、新群体和新问题紧密联系,发展治理的多重目标、多样结构和多重机制与社群制度主义的理论特征吻合,对中国当下的政治议题具有巨大的理论潜力。
  • 温莹莹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1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的制度视角,主要从宏观层面论证了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公共物品有效供给之间的关联,而鲜有研究关注制度得以促进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具体机制。本项研究基于北京农村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具体合法性机制和人们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借鉴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合法性理论,通过定量数据分析,本项研究论证一事一议制度、村居时长以及财务公开、邻居信任等分别为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提供了规制、规范以及文化——认知合法性支撑,共同提高了人们的参与意愿。
  • 张延吉 唐杰 王洁晶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1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社会代际流动研究停留于全国层面的汇总分析,掩盖了代际流动水平与代际传递机制的地区差异。本文以市辖区、县、县级市为分析单元,发现城镇居民的代际流动水平呈一线、二三线、四线城市逐渐递减,由东向西逐渐下降的梯度式分布,直接相对流动指数的空间格局恰好相反,表明东部及一线城市子代受家庭背景影响最小,向上流动空间最大,由先赋性因素传递的父代作用最弱。父代经教育投资而对子代地位产生的间接影响有限,除东北地区偏低外,未见明显地区分异。市场机制的理论视角对我国城镇居民代际流动的空间规律深具解释力,经济水平、城市化率、集聚经济均对提升代际流动水平、降低先赋性因素作用存在显著影响,收入不平等上升将加剧社会固化,而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公共支出尚不足以改善社会结构开放性,反而一定程度强化了子父代的社会地位关联。
  • 王修晓 苗大雷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2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阶理论”研究的既有文献大多关注高管团队静态异质性特征,忽视高层动态决策过程。本文立足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和高权力距离的独特制度环境,系统考察私营企业的动态决策过程(个人专断还是集体协商)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2016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发现,个人决策对中国私营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要高于集体决策,这受到市场化程度、组织特征(结构和规模)和企业高层领导个人权威水平的复杂调节。本文从制度、组织与管理者个人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个层次,分析不同情境下决策模式效果的变化,部分打开组织决策的“黑箱”,丰富了对中国私营企业决策过程与经营绩效之间具体关系的理解。
  • 杨勇
    社会学评论. 2022, 10(3): 2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尝试从个体主义问题出发,在社会思想领域中讨论涂尔干与卢梭之间的复杂关联。涂尔干认为大革命后的法国民主政治陷入到了疾病状态中,具体表现为国家与个体之间道德关系的混乱,而卢梭式个体主义正是疾病的思想根源。卢梭式个体主义建立在“个体崇拜”的基础上,集中展现了现代个体的生存状态。涂尔干一方面肯定这种个体主义为政治自由、科学理性和普遍道德打开的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由这种个体主义具有走向绝对性、抽象性与革命性的危险。涂尔干对个体主义进行了历史化处理,并将“普遍意志”改造为“社会”,进而将卢梭式个体主义转化为道德个体主义。这一努力为法国民主重建奠定了道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