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2年, 第1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7-20
  

  • 全选
    |
    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 李路路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阶段论”是人文社会科学普遍的理论形态。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对于这些不同阶段的认识,构成了现代社会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中国社会的“新发展阶段”是现代中国社会学所面临的重大命题,我们应该在新阶段、新问题的理论自觉性、新的核心概念和分析框架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 专题:职业与技能
  • 陈福平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1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需求视角出发,利用社会学职位的在线招聘数据,探讨了社会学的职业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社会学职业类型主要包括研究规划、关系建设、内容运营、社会服务和其他五类;多数社会学专业职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且不同职业类型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社会学专业的职业薪酬并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同时受到职业类型、学历层次、工作经验、院校特征以及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影响。社会学职业进入是包括就业取向、区域环境、专业能力乃至个性特质在内的综合过程。基于上述发现,研究从学生学习、课程建设等角度,提出社会学专业素养培育的一些建议。
  • 王星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3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学将技能界定为一种人力资本。技能投资的行动选择、技能错配以及技能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技能经济学关心的主要议题。经典社会学多将技能置于劳动关系结构中来分析,认为技能既是劳动者谋生的工具,也是其对抗资本控制与剥削的武器。事实上,技能依 附于劳动者个体,却带有强烈的社会公共品色彩。技能既是劳动者谋生的工具,也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既是劳动者社会地位获得的载体,也是国家获得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技能形成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选择,也是社会融入的一种努力。技能形成政策是一种经济政策,也是一种社会政策。技能社会学注重分析人力资本理论作用的社会基础,讨论权力配置、组织关系以及社会保护机制对技能形成的影响。
  • 贾文娟 曹思洁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5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游戏私服家族管理人员进行调研,发现职业玩家所面对的劳动支配逻辑与以往“玩工”研究发现的结果并不相同。管理方在“游戏工作化”的逻辑下,通过设立正式制度而将玩游戏转换为富有价值的工作,使网络游戏中的家族管理人员等“玩工”在现实世界中获得 较为确定的职业身份,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特权身份,其最终谋获“玩工”的劳动同意。这与以闲暇娱乐之名掩盖工作实质并无偿占有“玩工”劳动的“工作游戏化”逻辑不同,呈现出游戏产业中核心工人“劳动同意”的独特产 生方式。
  • 专题;医学与社会
  • 石任昊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7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以来,对应国家卫生建设从文化轴心向制度轴心、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的两轮周期性转变,医患纠纷在民国时期与当代出现了两次从“隐而不彰”向“公共问题”的转化。在民国时期,国家卫生建设在“医学殖民”的危机环境下采取了激进效仿西方的形式理性路线,普通民众被置于“卫生行政规训”的客体位置,中西医之间不同的价值伦理与技术手段引发了医疗秩序失衡,医患纠纷集中于东南沿海城市地区的西医领域;在当代,因应新自由主义全球扩张的“市场化医改”,国家采取了财政支持弱化与卫生行政控制的辩证策略,缺乏制度保障的患者与缺乏职业自主性的医生不相适应使得“国家-医生-患者”的关系结构发生了系统性分离,医患纠纷集中于城市公立医院并呈现出风险演化趋势。在跨越时空情境的比较研究中,本文发现:民国时期与当代医患纠纷的共性在于医疗场域中社会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张力未能得到有效化解,但中国卫生现代化的不可逆性亦决定了国家卫生建设需要在发展中寻求秩序。这要求我们对当前医疗场域中社会团结弱于社会连结的失衡现象保持警惕,在“厚民生”的治理主旨下打造“国家在场、社会有序”的卫生建设格局。
  • 嘉日姆几 杨大川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91-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药物治疗,“修复”病人的理念与仪式实践依然是凉山彝族精神疾病观的存在方式与文化理性。本文从识别、分类、仪轨和构成要素等方面对此精神疾病观的仪式性“存在”进行学理建构,并呈现相关知识状态及其价值。“修复疯人”的文化实践、仪式治疗的文本性和无药物参与的存在性关怀等特征,既坐实了米歇尔·福柯关于“疯癫总体结构”及其社会文化形态的知识假设,也拓展了列维-斯特劳斯将社会分为排斥型和食人型的类型学思路,在仪式中“修复”的精神疾病观由此获得类型学意义,并为精神症状的差异性理解提供了新的地方性知识。
  • 论文
  • 杨菊华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11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托儿所服务的“供给-中间要素-需求”理论分析框架,聚焦于政府退隐与企业退却、家庭退让以及中间的不便与替补三重效应,系统分析和深入检讨宏观的经济社会转型及微观的家庭转变与托儿所体系消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托儿所体系的崩溃并非简单的市场自发的逻辑秩序或内在动力之结果,而是深受在这场变革中各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维政策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制度与结构因素的互动性的影响,透视出前因后果杂糅的历史深刻性与复杂性。政府支持下的企业改制剥离了“从摇篮到坟墓”的职工福利和待遇给付,托儿服务供给全面撤离;而更具安全性的公立机构的撤退、加上子女数量减少和以“以质量换数量”的主观诉求,推动家庭被动或主动降低对社会托儿服务的需求;制度与结构空间的变革和家庭诉求的转变带来社会关系的嬗变,调节供需失衡矛盾。多重要素同步或先后交叠交织与博弈,共推托儿所体系的崩溃。
  • 姚东旻 赵江威 高秋男 许艺煊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131-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首先需要明晰支出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原因。基于 1996—2019 年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结构的稳定分布特征,本文使用类型学方法划分出四种代表性的预算支出模式并分析其动态演进规律,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法、滚动回归法 和多分类 Logit 模型,探究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的转化动力。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各省财政支出偏向主要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第二,20余年来,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经历了一个由科教文卫偏向型转化为其他类型交替出现,又回到科教文卫偏向型的循环;第三,市场化程度、地方财力、人口密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支出分权是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的转化动力。市场化程度和支出分权提高促使预算支出模式转化为经济建设偏向型和高均衡支出型,地方财力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促使预算支出模式转化为科教文卫偏向型,人口密度增加则促使预算支出模式转化为经济建设偏向型。
  • 庄家炽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151-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发展不断深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日趋丰富,其在为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中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于以往个体化的研究视角,本文采用社会网络的研究视角讨论了金融知识与金融技能传播的社会路径。研究发 现,中国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金融素养水平与他们自身的金融素养水平显著相关,社会关系网络金融素养水平更高的居民,自身金融素养也更高。此外,居民社会关系网络金融素养水平对弱势群体提升自身金融素养更为重要。以初中学历群体为例,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他们和本科学历群体金融素养得分差在纳入社会关系网络后缩小了 54%。因此,提升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网络的金融素养水平能够有效缩小他们和社会优势阶层金融素养水平的差距,有效抑制金融领域不平等的再生产。
  • 钱力成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16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学科视角特点的辨析,本文定义了狭义和广义两种记忆社会学,指出了社会学视角在理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美国记忆社会学为案例,分析总结了涂尔干/社会-功能取向、话语-诠释取向、行动-互动取向、形式-结构取向和个体-集合取向这五种记忆社会学的理论和认识论取向。在看到美国记忆社会学贡献的同时,本文指出:尽管中国记忆社会学是相对新生的领域,但其研究作品所体现出的“场域-关系”取向也为记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中美记忆社会学的相互借鉴为社会学贡献记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 认识论基础。
  • 尹栾玉 崔辰淼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186-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主导型”贫困治理模式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由于对市场、社会协同不足,贫困主体内生发展能力较弱等原因,行政主导的项目制扶贫后续效果堪忧。本研究以Y县“电商扶贫”项目为例,以科层制纵向控制权配置和横向组织协同两条逻辑为分析框架,对其运行逻辑、运行绩效和运行困境进行分析。研究主旨力图解读Y县扶贫项目输血过程抑制造血机能产生的深层原因和内在机理。未来十四五期间巩固扶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风险,必须遵循参与式发展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理念,重视贫困主体赋权赋能,多元主体协同,构建自主型、内生型和可持续贫困治理模式。
  • 粟后发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204-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的城市化是乡土性消失、城市性生成的过程。而本文基于一个村庄的个案研究发现,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离乡精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虽然已经彻底“去乡土性”,但是在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却表现出很强的“乡土韧性”。对此,本文主要通过离乡政治精英反哺家乡的事例 来呈现。乡土韧性表现在,对家乡初级社会关系(血缘和乡缘)的重视和依恋、祖先崇拜、宗族认同、视自己为不变的村里人、在乎村里人的评价,等等。乡土韧性保留了离乡精英以在城的方式嵌入村庄的社会结构中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彻底的“乡土损蚀”并没有出现,相反,它促成了一种“人”的城乡回路,使得村庄变成了一个城乡互融的社会系统。鉴于乡土 韧性的巨大力量,我们的城乡政策应给予其充分的重视,以使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 赵晓峰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222-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下乡遭遇乡村社会的抵抗正在成为中国农业规模化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本文从时间和空间维度,通过对资本下乡社会过程的考察发现,资本与乡村社会的互动经历了由合约治理到行政统合的转变。资本试图以市场化的合约关系来整合社会关系,将社会力量吸纳进 公司以构建内部层级治理结构的管理策略,从而应对来自乡村社会的多重抵抗。当“扎根乡土”失败后,下乡资本转而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借道”体制力量以行政化手段调用科层制向下延伸形成的组织体系,将乡村干部、种植能手和乡村公益性岗位聘用人员等利益主体整合进公司的管理体系,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标。资本与地方政府结成的紧密利 益关系,能否保障下乡资本的经济社会效益抑或会带来新的意外后果,还有待更长时段的持续观察。
  • 刘帅顺 张汝立
    社会学评论. 2022, 10(4): 240-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社工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参与服务生产是一种新的服务供给模式。已有研究多从社会组织整体角度考察其面对行政组织和社区组织时的“进场”效果,而对于一线社工的“进场”难题与应对策略却少有观照。笔者借鉴结构化理论提出场景折叠与身份切换的概念 工具,试图揭示跨越多重组织边界的社工服务逻辑。其中,行政组织要求社工满足程序合法性和政治稳定性规则,对此社工可以援引资金、特质、品牌、信号等身份切换资源。社区组织要求社工满足本土合法性和嵌入稳定性规则,对此社工可以援引空间、信任、动员、价值等身份切换资源。社工可用于切换身份的资源多寡取决于其自由裁量权的大小,并根本受 制于组织场景所设定的规则约束强弱。因此,组织场景的约束性是主导的和第一位的,社工身份的能动性是从属的和第二位的。这与中国社会长期面对“全能政府”所造成的制度依赖直接相关,而作为增量改革实践的“进场”社工要想成功跨越多重边界,则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