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3年, 第1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20
  

  • 全选
    |
    专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陈玉生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现代化,但现实中人们对“社会治理是什么”缺乏共识且专门研究较少。本文对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根本属性和操作性定义进行理论研究,发现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形态可概括为“对社会的治理”“通过社会的治理”和“为了社会的治理”三种主 要模式;社会治理之社会兼具目的性社会、手段性社会和对象性社会之特征;“社会性”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属性,规定了社会治理的逻辑边界,并将社会治理与其他管理活动区分开来。本文认为,社会治理是指为了社会,发展和发动社会力量服务、监管、建设社会的活动过程,包括目标制定、能力建设与计划实施三大治理环节。社会治理研究必须通过阐明三大治理环节中的治理主体、治理职能、治理对象的特征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揭示社会治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 专题: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 臧雷振 徐榕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2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的问卷调查方法应用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辅相 成。问卷调查作为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和政策评估的重要方法,随着经 济社会发展、研究视野和议题的延展,以及竞争性方法的冲击,其生命力 与竞争力遭遇一定程度的危机,进而带来方法弱化与替代、方法不信任与 应用偏倚。作为方法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保障,问卷调查的质量提升 驱动着问卷方法的科学运用。本文围绕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案设计两个面 向,对 21 世纪以来问卷调查中技术提升、方法交叉、工具运用等多元路径 进行系统梳理与全面审视,并反思研究方法创新带来的“未预期后果”,进 而阐释持续优化问卷调查方法的原则与可行方案,辨析新时代问卷调查 方法何以持续贡献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
  • 专题:人大社会学传统
  • 何钧力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4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调查”在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常被解读为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或一场社会运动。本文基于“知识-社 会”互动的视角,对比分析李景汉的“社会调查”与美国匹兹堡调查之间 的异同,指出“社会调查”在中国和美国被分别赋予了第三层意涵:在前 者是“现代国家想象”,在后者则是“社会改革愿景”。这一差异与两国的 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并进一步导致中美社会调查实践过程的分殊,最终 在两国本土掀起目标不同的社会运动。重访这段“社会调查”的学术思 想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以李景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社会学者的 思想特点,加深对中国社会学学科秉性的认识,并启发对推进社会学中国化的途径的思考。
  • 唐丽娜 潘月 申艳芳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7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于 1939 年开展的云南呈贡人口普查,是我国近代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也是一项关于调查技 术和统计方法的科学试验研究。作为实际执行者之一的戴世光,凭借着坚实的统计学、人口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人口普查技术,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在本次试验的各个环节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中国化探索与本土化创新,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奠定了实践基础,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和一手经验。同时,他的数据化思维以及对整个试验过程的量化管控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其对调查方法开展试验的意识及其中展现的实践自觉、学术自觉,更值得今天的学人学习。
  • 专题:基层治理
  • 毕向阳 肖林 许亚敏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9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全国村庄调查数据,采用考虑构成性成分的回归模型,本研究对影响农村基层选举中大姓当选的多重制度逻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姓当选背后存在村庄宗族之间结构性的内生博弈关系;村务监督、民主协商等制度性设置降低了村委会主任在宗族方面的集中 度,某些村庄特征也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多村合并虽然整体降低了第一大姓当选的概率,但同时也在多个方面令村庄政治复杂化。这些发现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当前加强党建引领、构筑现代化治理体系、实现农村善治的总体部署下,推进民主协商、加强村务监督等制度建设,是农村基层克服传统宗族主义倾向、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 付建军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114-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既有研究主要讨论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对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社会驱动型创新缺乏具体考察,也没有对两种创新进行系统比较。基于理论分析,本文提炼了研发-合作、研发-辅助、复制-辅助和复制-合作四种创新类型,并通过四个案例呈现了创新过程。与政府驱动型创新相比,社会驱动型创新包括生存竞争、关系网络、价值规范和权力强制四种发生机制,具有风险约束弱、灵活性高和持续性强等优势。但实践中社会组织的比较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创新优势,面临着资格不确定和参与过程复杂等带来的挑战。与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相比,内容创新的难度与复杂性更低,这种特征使其成为社会驱动型创新和政府驱动型创新共同关注的领域。未来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自主性。
  • 田志鹏 刘爱玉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133-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权力的有序交接对其存续和发展至关重要,可以此为切入点,研究组织核心成员社会行动的特征及其深层的伦理基础。本研究以北方某市幸福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发现在以原主任连选连任为目标的换届选举的权力再生产过程中,采用了“事实非差额”“核心成员一致”“分阶段宣传和动员”和“选举现场影响”等实践策略。对上述策略的实践过程,特别是行动者的行动和言辞的分析发现,除了经济利益和权力地位的作用外,同事之间以“信”与“义”为伦理基础的朋友关系和社区中人以“泛差序格局”为指引的地缘关系对于实现这些策略至关重要。
  • 论文
  • 胡安宁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149-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ocial solidarity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or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resource exchange. This article takes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as a manifestation of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With the typology of social solidarity according to the trusting relationship,we explore how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and resource exchang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enhance social solidarity. This paper promotes existing theories from three aspects: 1. This paper makes clear that there are two interaction modes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and resource exchange the promotion effect and the moderation effect. 2. This article examine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and resource exchange. 3. Based on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social solidarity, we illustrate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and resource exchange. This paper verifies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arguments,by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the China Social Credit System Survey in 2011 and the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in 2017.
  • 向维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171-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今天的情感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学的大量研究已陷入过度微观化的狭隘格局,而要摆脱这种状况,就应该直面当今社会人类生存 的根本处境并重新思考社会理论在古典时代提出的秩序根基这样的问题。儒家思想传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本文围绕儒家关于情礼关系的叙述展开相关讨论。孔子为应对当时周礼虚浮空疏的危机,以“仁”这一有着重要情感内涵的道德范畴为礼奠基,由此产生了情礼关系问题。而情礼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合于“仁”的、中庸的)情感是礼的基础,另一方面礼又反过来调节(容易有偏的、具体的)情感,此即所谓“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儒家情礼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思考各种有关秩序及其基础的现实困局仍然富有启发性。
  • 戴宇辰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191-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各种二元理论对立的今天,拉图尔的“物之社会学”提供了一条解决这一问题的新路径。针对先前各种社会理论对物的长期忽视,拉图尔主张用“非还原性”替代传统的“纯化”式思维。进而,他认为对物的重新定位关系到“社会学利维坦”的建立问题,其中人类集群必须借助物来稳定社会链条。物的历史与人的历史也因此在集群中获得了统一。拉图尔也通过重构“行动”这一概念去讨论物的能动性问题,物的行动意味着事后在关系网络中制造差异。最后,本文也批判性地检视了拉图尔对当代社会理论的贡献。
  • 严俊 许北辰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212-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各地近年来涌现出众多“艺术乡建”活动,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区别于结果导向的项目评估思路和价值导向的文化批判思路,本文聚焦具有明确乡村改造目标的活动类型,从经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一个基于“利益–规范”双重目标的群体互动分析模型,力图深化对艺术 乡建实践与争议的理解。通过模型与经验的交叉对话,本文探讨了两个著名艺术乡建案例的演化逻辑,并就其差异化路径的成因与社会后果做出比较分析。最后,本文还尝试讨论了艺术乡建理想与“文化自觉”概念的内在关联。
  • 马冬玲
    社会学评论. 2023, 11(2): 237-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妇女运动应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张力?潘光旦从“两纲六目”思想体系出发,一方面同情女性,认为社会消弭了女性作为人的通性与个性,又不认可女性的性别角色贡献,这是妇女运动产生的合理部分;另一方面,他认为当时将绝对平等作为妇女运动目标、以不婚不育作为运动方式的一派女权主义,忽视了女性人格中性别一端,对女性自身、社会生活和民族健康皆无好处。他建议将昌公道和励自强作为妇女运动的方向:前者要求社会的恕,主张女性作为人的公道和性的公道;后者要求妇女与妇女运动的明,主张女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妇女运动应在反思的基础上,鼓励女性提高其对人格中性别的认识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他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和调整妇女运动的理念与目标深具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