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4年, 第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31
  

  • 全选
    |
  • 王元超 朱 斌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代际流动研究往往以大类阶层框架为基础分析阶层间的流动模式与机制,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探究了大类阶层内部家庭出身对个人劳动收入的影响,即家庭出身的“长影效应”。研究发现:第一,“长影效应”在精英阶层和工人阶层内部同时存在,精英阶层出身者的收入显著高于其他阶层出身者,分别表现为“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第二,“长影效应”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工作机会等机制实现,精英阶层出身者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更有可能进入规模较大的组织与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第三,“长影效应”在不同的体制环境中存在差异,“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均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中更加明显;第四,“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在我们研究的时期内呈现愈发明显的趋势。本文揭示了大类阶层内部的异质性,提供了一个评估社会不平等及其再生产的新视角。
  • 徐旻霞 郑 路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3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 年数据,从社会分层的视角考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城镇居民在住房公积金制度参与广度、参与深度和参与效度中的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城镇居民,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概率越大,月度缴存金额也越高;在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城镇居民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城镇居民金融素养更高、信贷能力更强,提取住房公积金的概率更大,使用住房公积金购房的概率也更大;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能够显著提高城镇居民的住房资产,并且这一正向影响对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城镇居民越明显。本研究揭示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的社会分层逻辑,及其对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和住房不平等的潜在影响,并就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 朱 颖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5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众的积极参与是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如何推动社会参与无偿献血是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议题。本文基于 2015 年“北上广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发现接受高中及以上学校教育会显著提高居民参与无偿献血的可能性。这不仅是因为学校教育提高了人们对血液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而且受教育的过程也是接受回馈社会和参与公益活动等理念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分析发现,学校教育对无偿献血的影响在不同的出生队列群体中没有显著差异。鉴于此,未来的国民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播血液的相关基础知识,还要提倡无偿献血是回馈社会重要方式的重要理念。
  • 张 骞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7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 年和 2015 年两期数据,本研究考察了当前中国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间接机制,并探究了该影响机制在不同班级同伴群体中的差异化效应。研究发现:首先,家庭结构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相较于双亲家庭,非双亲家庭青少年的学业成就更低。其次,家庭结构通过影响家庭教育资源和家庭社会资本,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相较于双亲家庭,非双亲家庭青少年在学习资源、就读学校质量、亲子沟通以及家长管束方面均处于一定劣势,这进而导致其较低的学业成就。最后,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在不同班级同伴群体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优秀的班级同伴群体降低了家庭学习资源和家长管束的解释效应,进而导致非双亲家庭和双亲家庭青少年在学业成就方面的差异大幅缩小。
  • 丛金洲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95-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三期数据,以孙代早期认知能力为结果指标,检验了中国社会情境下婚姻代际地位交换对多代教育传递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父系还是母系,存在祖代与父代配偶的代际地位交换,进而传递了祖代教育成就对孙代早期认知能力的影响。另外,男性在婚姻交换中的代际地位交换程度要大于女性,由此在教育传递上带来的父系祖代间接效应也要大于母系祖代间接效应,婚姻代际地位交换对维系父系社会再生产更为有利。本文在教育获得视角下扩展了多代传递的马尔可夫过程,而经典的单系模式可视为多代不平等传递的约束线,其他或直接或间接的祖代影响路径值得继续探究。
  • 张巍卓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122-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成仿吾是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从研究的重要性上来说,重温他的精神遗产,关系到对中国社会主义教养源头的追寻。他早年致力于创造社的文学批评事业,虽不用“社会学”的说法,却在有意识地探索一种从哲学认识论转到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此陶铸现代国人的人格。成仿吾的精神探索可概括为一场“辩证法的社会学启蒙”历程。此后他翻译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经典著作、从事革命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其实是他从一开始就怀着社会意识开展文学事业的自然结果。他最初的文学批评探索,就其内在的社会学意识而言,已经为他未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做了铺垫。
  • 帅 满 葛雅南 金惠连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144-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以韩国超本地化二手交易平台 Karrot 的中国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索社交网络激活和强化“附近”的机制,研究发现:其一,语言强化、惯习同频的文化接触机制激活了“附近”,中国青年得以提升韩语水平、增强文化自信、拉近与韩国社会的心理距离。其二,义务型互惠和分享型互惠的双重互惠机制强化了“附近”,中国青年通过发布-浏览、买-卖与赠予-受予关系,与“附近”的人逐步生成互惠关系,社会融入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提升。本研究与“附近”、社会融入、社交网络、社会资本等相关研究进行了对话,可为个体流动、社区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 佘雪琼 龙登高 王利平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167-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援用组织场域视角,考察了清代桑园围两起大规模围际水利纠纷。作为场域主导性制度逻辑的“公”观念,为纠纷双方和官府的话语与行动策略提供合法性依据。由“公”观念的二重属性,衍生出“公正不偏”的行动准则以及“顾全大局”和“乐利均平”两项行动评判标准。“大局”通常指国家或多数人的利益,“均平”要求局部范围的各相关群体都可获得利益,二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一致或冲突,塑造了两起纠纷的不同演变轨迹。本文在丰富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同时,还提供了关于制度逻辑对制度复杂性、场域动态性影响的新知识。
  • 徐明强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190-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通过对林县妇联“五美庭院”项目进行过程-机制分析,在经验层面回答了“县域弱势部门何以推动重点工作”这一悖论式问题。县域弱势部门推动重点工作的核心要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时机上把握因条块政策耦合产生的政策执行窗口,使本部门的重点工作能够获得最佳的时机条件;二是在策略上通过各种组织行为,在特定时间段、特定任务领域内实现本部门的扩权增能。执行窗口和扩权增能是县域弱势部门推动重点工作的两个前置性条件,本研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时机-策略论”模型,为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许友君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212-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上海市育儿嫂和雇主互动的经验资料,本研究发现,家政服务的劳动空间由工作空间与家庭空间构成,并且此双重劳动空间通过两套有着不同劳动要求与劳动想象的空间逻辑塑造了劳动关系。当劳动者与雇主选择的空间逻辑不一致时,为了获得最佳体验而采取的空间行动会造就双方都无法满意的体验困境,导向紧张的劳动关系。其中,雇主会采取营造亲密关系与全面监管的方式模糊空间边界,而育儿嫂会以强调纯粹的雇佣关系与制造监管死角与之对抗。只有在双方的空间逻辑趋向一致、空间行动协同的少数情况下,劳动关系才是和谐的。通过引入社会空间视角,本文摆脱了常见的背景同质性预设,完善了结构不平等叙事,同时拓展了对劳动者能动性的理解。
  • 王倩楠
    社会学评论. 2024, 12(3): 23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闺女家”是指以出嫁女儿为中心的直系组家庭,在女儿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女儿与娘家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建立在以“心意”为基础的相扶相依之上,心心相系是两代人共同的期待。“闺女家”的出现是女儿与其父母积极建构的结果,体现了女性个体作为女儿在代际关系中和作为妻子在夫妻关系中两重主体性的上升,但这是女性通过“对自我要求加码”的方式来实现的。“闺女家”呈现出女儿与娘家父母关系的新变化,也折射出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新挑战。“闺女家”处于女儿与娘家关系转型中的“阈限阶段”,女儿与其父母由此得以在家庭实践中获得更多协商与行动的空间,但同时当代中国家庭生活也有可能变得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