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4年, 第1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9-20
  

  • 全选
    |
  • 周怡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社会学如何接纳文化。研究认为,社会学从来没有真正忘记过文化,其对文化的接纳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觉建构”的学科发展历程。在“无意识”阶段,文化仅仅是宏大结构叙事下的附属品。在“有意识”阶段,社会学家早先通过零散加入在欧洲兴起的文化研究而发声,这与欧洲学界集体的文化转向相伴随;之后,社会学自身的文化转向催生出了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研究并置和纷争的局面。而在“自觉建构”阶段,若干文化理论流派的出现为文化社会学的学术繁荣、为文化重要性的提升提供了精良的理论工具基础。最后,本文认为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研究存在联系,但在研究对象、学科及方法上有明显差异。
  • 卜莲秀 王毅杰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2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聚焦于地方政府的文化竞争行为,分析了地方政府争夺、整合与维系注意力这一核心资源的策略及其动力。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基于文化产业,通过“政企联盟”的外部文化包装与“政民联动”的内部文化经营,持续争夺上级乃至社会的注意力,并对注意力资源进行协调与再分配,以维系文化竞争优势。在文化竞争中,地方政府通过双重注意力经营实现了多元收益,形成了“文化打造-注意力获取-多元收益”的发展模式。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地方政府文化竞争真实图景的认识,也扩展了锦标赛理论的广度。

  • 李珮瑶 史 骥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4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盖章消费作为新兴的消费现象,反映了消费者既重视消费品又重视消费过程,既希望体验个性化又希望得到制度性强化的特征。本文以实践范式为研究视角,以贝克“制度性个体化”理论为分析框架,认为盖章消费是基于主体流动而发生、借助制度化消费工具介入消费过程,通过收集流动性标记以实现旅行体验实体化的消费实践。盖章消费体现了消费者在差异化旅游情境下对确定性的寻求,而制度化需求背后是“自我”对现代性风险的应对,制度化与个体化的平衡则是对秩序紧张的调适。
  • 张 慧 许冠文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7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情动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大量的讨论。在人类学研究中,情动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其对已有研究中身心二元、个体/集体二元的突破,对情动-情感鸿沟的发现以及对于理性主义与结构主义分析的超越。本文以中国当代青年群体的情感文化实践为个案,尝试探讨情动理论用于田野研究以及作为田野资料的分析框架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指出情动这一概念何以将更多的“未可知物”纳入田野调查视野,以期拓展对于情感的多元及复杂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贴近现实。
  • 张雨欣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88-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对葛兰言亲属制度理论的研究试图将葛兰言放在以列维-斯特劳斯为轴的谱系之中,着力强调葛兰言对亲属制度普遍理论的贡献。然而,对葛兰言的解读并非只有结构主义这一个角度,其对亲属制度的贡献还有其他源流、线索与对话者。首先,葛兰言继承并超越了涂尔干所确立的研究传统,继续探究外婚制的起源问题,以及婚级组织的转换问题;其次,对葛兰言亲属制度研究的探讨不该脱离其整体的理论视野与研究目标,即探寻以互惠为原则的亲属组织向以声望为原则的封建组织的转变过程;最后也最重要的是,从其社会学视野出发,葛兰言的亲属制度理论基于其对《仪礼》这一文本的重新理解与阐释,这种理解是对“正统”儒家理论中父子关系地位的解构,也伴随着对古代中国亲属关系演进的理论重构。
  • 张笑辰 汪建华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116-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8 )   可视化   收藏
    既有劳动过程理论范式下的研究多将平台视为升级版的生产组织。本文基于两家代驾平台的比较研究发现,平台正是通过对劳动者市场生计不确定性的操纵,提升劳动过程的治理效能,有效化解资本面临的劳动力产出不确定性。一方面,平台基于劳动者日常工作表现进行派单倾斜,让劳动者在一次次获取订单的过程中持续性地内化平台规则;另一方面,平台凭借对市场生计的垄断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方式,劳动者为获取更有保障的生计,不得不选择让渡自主空间、顺从管理。本文主张,应回到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过程的整体论述,基于平台横跨生产与流通阶段、集不同资本形态于一体的特质,对既有的劳动过程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修正。
  • 刘睿睿 周洋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136-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算法管理研究认为劳动过程会通过数字技术呈现出极强的程序化和标准化特征,由此制造了千千万万被“困在系统里”的不稳定劳工。然而,对网络货运平台的个案研究发现,货运劳动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算法对劳动分解、量化、监视和评估的范围、程度与有效性,这导致难以标准化的劳动过程与寻求标准化的算法管理之间始终存有较大的张力,从而形塑出网络货运司机束缚与能动并存的平台工作体验。通过对这一类平台劳动秩序的实证分析,本研究挑战了当下过度理性化的算法管理研究预设,加深了对于算法技术和工作平台化问题的理解。
  • 吕 鹏 任雅兰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160-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深描某数字平台企业开发的治理小程序在一个村庄从零用户转变为高活跃的社会过程,本研究从村庄视角出发,尝试揭示外来技术在没有经过大规模外部动员的情况下在本土社会扩散的逻辑与机制:首先,线下治理形成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观念为线上治理小程序的应用奠定了社会基础。其次,与村庄适配的产品设计是数字平台得以顺利“入场”的技术基础。最后,“政务平台化”和“平台敏捷化”这两个关键机制使其得以激活。本文不仅将外来数字治理平台在乡村自下而上的扩散这一经验现象概念化,而且在机制解释层面突破了国家中心论和社会决定论的范式,把技术的独立特征以及技术与社会的互构带回了分析的中心,为村庄治理策略制定和平台产品开发提供了启示。
  • 林 盼 朱 妍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188-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档案资料,以 20 世纪 60 年代上海街道设置的生产生活联合管理组为案例,呈现街居这一行动主体在生产动员和日常管理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分析“条块”之间的边界摩擦。上海设立街道联管组的初衷是将游离于计划体制之外的社会群体纳入正式组织架构,使得基层的“社会性”服膺于国家的政治理性,但在实践过程中,街道联管组在行政上受制于条块关系,在功能上出现经济生产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冲突,受限于不同主体的多元化激励结构,未能真正实现对“非单位人群”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本研究呈现了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在理解新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时,需要重视科层式的正式机构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方式,进一步关注那些看似边缘的群体对正式制度和权力的限制与重塑过程。

  • 黄 杰 郑 静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211-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十多年间,我国民营经济进入了代际传承的高峰期,大量民营企业面临着代际传承的挑战。基于对 2016 年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检验了民营企业代际传承对企业慈善捐赠的影响。研究发现,民营企业代际传承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传递过程,二代继承人是否具有社会合法性是决定企业传承成败的关键。通过慈善捐赠,民营企业意在改善二代继承人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对企业代际传承合法性的认可。那些规模较大、政治联系较强、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环境中的民营企业面临的合法性压力更大,其代际传承的慈善促进效应也更强。这种代际传承的慈善效应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的认识,也丰富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内涵,可为更好引导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有益的启示。
  • 尚雪娜 雷 洪
    社会学评论. 2024, 12(5): 234-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者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者的主观阶层认同具有正向促进效应;(2)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主观阶层认同具有“托底提升”效应;(3)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观社会分层效应是通过降低劳动者的相对剥夺感发挥作用的。本研究揭示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观社会分层效应和潜功能,同时证明了制度主义理论对于主观社会分层所具有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