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5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20
  

  • 全选
    |
  • 田嘉毅
    社会学评论. 2025, 13(5): 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勾勒出中国艺术市场的结构模型,它由“全球-中国”“官方-职业”和“制度-民间”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全球-中国”子系
    统呈现了艺术品和艺术家在我国与全球市场间流动的过程,以及文化中间人和“中国性”的文化意义在其中的关键角色;“官方-职业”子系统突出政府主导和职业市场主导的两套艺术制度的相对独立和共存,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制度化的艺术界;民间艺人、手工艺者和自学艺术家维系着小规模的民间艺术社群,他们相对独立于制度化艺术界并发展出各异的运作逻辑,构成“制度-民间”子系统。最后,本文回应了这一结构模型在经验和理论范式上的解释力和包容性,提炼了三个子系统影响力此消彼长的历史逻辑,并在回顾艺术社会学的意义感的基础上强调中国艺术市场研究的学科对话潜力。

  • 于佳煖
    社会学评论. 2025, 13(5): 3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对旅德华人音乐家的研究,提出“观念-关系”互构的理论模型。倾向于采用中国风格的音乐家因其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更易与商业及政府机构建立关系,由此内化“大众化的古典音乐”观念,发展为“跨界大众派”音乐家。而回避中国风格的音乐家则更可能因其抽象且先锋的风格而获得学院专业精英的支持,进而内化“精英化的古典音乐”观念,成为“先锋精英派”音乐家。本文为探讨社会关系与观念结构的相互影响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同时以独特案例拓展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视野。

  • 陈晋
    社会学评论. 2025, 13(5): 5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英国人类学家马克斯·格拉克曼在 1962 年对阿诺德·范热内普的“过渡仪式”概念的重新解读,成为现代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通过比较格拉克曼的文本与范热内普的原著,结合两位学者的生命历程、研究方法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了格拉克曼对范热内普理论的批判性再造,特别是两者在仪式与社会研究方面的根本分歧。同时,本文也关注两位学者在创作过程中对虚构与想象的运用,揭示了他们对学术体制和知识生产机制的反思,及其个人角色的投射。本文强调经典文本在当代学术传统中再创造和再解读的重要性,为重新审视学科经典及其背后的思想脉络提供了一种路径。

  • 李 晋
    社会学评论. 2025, 13(5): 7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埃文思-普里查德的阿赞德研究是探讨“土著如何思考”的经典著作,该研究通过分析巫术和魔法,展示了阿赞德人如何通过巫术和魔法理解灾祸发生的因果联系。本文尝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理论框架下梳理阿赞德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阿赞德研究融合了结构-功能论与年鉴学派的方法,同时凭借丰富的田野素材,在后来的语言转向、历史转向、写文化、伦理转向与本体论转向中都得到了关注。今天的研究者需要关注阿赞德研究如何在学科史的变迁中被不同理论接纳、吸收和理解。魔法与因果关系的联结揭示了非西方理性与人类思维运作的重要规律。中国人类学应该从这个自身较少关注的领域看到人总是从最习惯的语言、逻辑和道德解释周遭世界的变化,以魔法和巫术思维为逻辑的信仰实践在世界很多地方是现代性的组成部分。

  • 彭馨妍
    社会学评论. 2025, 13(5): 9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活跃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语言学家与人类学家萨丕尔,在美学探索中发展了博厄斯学派的文化理论,其中“形式”与“创造性”是关键词。萨丕尔探讨形式与创造性的文化理论应被置于其艺术实践与美学探索的语境中理解,萨丕尔与本尼迪克特结合形式与创造性讨论个体与文化关系的微妙区别也值得在学术史脉络中辨析。虽然博厄斯学派的文化相对主义早已成为人类学界的常识,但细观萨丕尔、本尼迪克特这样的代表人物,其文化观念不乏与相对主义形成张力之处。挖掘博厄斯学派的理论遗产,有助于管窥 20 世纪初美国人类学何以包容科学与人文艺术、强调人之为人的整体性,对中国人类学也不无借鉴意义。

  • 李钧鹏 杨太文
    社会学评论. 2025, 13(5): 12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时间的社会性是时间社会学的核心议题。既有研究通常假定时间标准的同步性和共享性,较少讨论时间同步的产生条件与表现形式。以共时性来指代不同主体共享时间标准的性质,我们可以考察它的多种路径、层次、特征、范围与稳定性。区别于唯我论者的不可同步假设和先验主义者的普遍同步假设,社会学家在共时性上的立场普遍体现出建构性。依据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可以将共时性划分为主体间性、社会约定和生态-事件三种取向。共时性包含形式共时、内容共时和际遇共时三个层次,涉及个人、群体、国家乃至世界范畴,不同类型的共时性在稳定性和再生产过程上存在差别。思考共时性不仅有助于澄清时间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也为反思数智时代人类生存状态与社会时间节奏奠定了基础。

  • 黄永亮 崔 岩
    社会学评论. 2025, 13(5): 145-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本文探讨了现代性条件下知识与抽象系统之间的二元悖论:一方面,作为实践的核心媒介,知识提升了个体能动性;另一方面,由于抽象系统的脱域过程的存在,知识又强化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然而,知识分配的不对称及对专家系统的依赖,限制了个体反思能力与对社会结构的改造,导致认知困境的形成。在人工智能时代,需特别关注知识权力关系对社会稳定与变迁的深远影响,以深化对现代社会结构和技术风险的理解。
  • 秦广强 程 琳 钟涨宝
    社会学评论. 2025, 13(5): 162-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既有关于家庭结构形态对农村儿童教育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存在对父母缺位笼统处理、对祖辈同住补偿效应缺乏比较、对子代非认知能力传导机制重视不足等局限。本研究重点分析和比较了家庭结构缺损(父母离婚或去世)与家庭结构离散(父母外出)对农村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家庭结构缺损和离散都会对农村儿童学业成就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且家庭结构缺损的负效应更强;祖辈同住可以缓冲家庭结构缺损对农村儿童学业成就的消极影响,但对离散家庭的补偿作用有限;非认知能力构成家庭结构缺损和离散影响农村儿童学业成就的中间机制,但二者的具体作用路径不同:家庭结构缺损主要通过影响情绪稳定性影响学业成就,而家庭结构离散主要通过影响尽责性影响学业成就。

  • 孙 妍 刘 浩
    社会学评论. 2025, 13(5): 186-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 2022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了夫妻权力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女性决策支出的家庭整体消费水平显著高于由男性决策的家庭;在消费类别方面,女性决策显著提高了食品、衣着和医疗等基础生存型支出,而在发展型或重大支出上性别差异则不显著,表明女性家庭权力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领域。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当由女性决策支出且夫妻家务劳动时间差距较小时,家庭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应关注家庭内部权力结构,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促进夫妻在职业与家庭责任中的均衡分工,从而释放家庭消费潜力,推动居民消费增长。
  • 廖 越
    社会学评论. 2025, 13(5): 210-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嵌入性”是经济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核心理论视角,一直被视为该领域对经济研究的重要贡献。尽管嵌入性范式影响深远,但其在具体应用中时常面临如何更深入地揭示经济过程的内在机制以及有效回应主流经济学理论挑战的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定位与发展。本文梳理了 21 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学在“嵌入性”范式陷入困境后的三个新的研究方向:关系运作、述行性和经济化,分析了它们各自如何拓宽“嵌入性”范式的理论视野,并探讨了这些理论对中国研究的启示与意义。

  • 王燕彬 孙 静
    社会学评论. 2025, 13(5): 23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费孝通早年的作品和新近发现的他求学时期的档案,探讨了他如何回应功能主义范式在解释社会文化变迁时的局限,形成“发挥功能的传统”与“引发变迁的外部势力”二元分析视角。他从传统与外部势力的关系出发,以“活历史”概念为基础,将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非洲文化变迁时探讨的“三栏法”改造为研究乡土社会变迁的“四项法”,并将其应用于《江村经济》和《茧》的江村蚕丝业分析。这体现了费孝通早年关于中国社会现代化方案的重要探索和理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