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16年, 第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09-20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
  • 陈氚
    《社会学评论》. 2016, 4(5): 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提要:感性选择理论自提出至今,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挑战。这种挑战首先来自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人们在主体间的行动理解、认定以及自我回溯时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同时,被社会不断建构和强化的理性观念,以及人们将功利主义简单等同于理性的认知,都会压缩感性选择的解释空间。对此,感性选择理论需要在方法上跳出主流实证主义的限制,借鉴诠释学的研究取向,在理论上与现有的理性选择理论之外的理论展开交流和对话,扩展基于感性的中观和宏观概念。
  • 刘涛
    《社会学评论》. 2016, 4(5): 1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卢曼功能分化视野下的法律实现自创生和规范封闭是一种非线性、充满偶在性的演化过程。在其中,文字扮演了实现法律系统二元符码产生、区分形成、悖论重新组合等实现法律自我指涉和自我组织功能的重要角色。法律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需要回应社会的复杂性增加,也需要与文字作为社会一般性象征性沟通媒介的演化共同发生。基于立法与解释的现代形式理性法律演化为的是解决社会沟通与社会期望双重偶在性的问题,文字促成了这一演化过程,但并不决定这一演化过程的方向,文字为法律反事实的规范期望形成提供途径,又在法律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不确定性,使得新的演化成为可能,也使得社会的可能性不断增加。
  • 社会与治理
  • 陈林生
    《社会学评论》. 2016, 4(5): 3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实地研究方法,以钢材交易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威权结构、融资结网与市场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其一,钢材交易市场“威权结构”在“老乡网络市场”与“组织网络”重叠模式中因介入担保融资产生了变化,除了具有与格兰诺维特界定为“企业集团”特征之外,还具有“领导型企业结盟”的本土交易市场特征;其二,“融资结网”模式在介入“权力”与“强社会关系”变量之后,其风险传染机制得到了强化。据此,论文提供了一个“垂直威权结构”与“水平社会网络”相互促进而产生社会关系消极效应的实证支持,并以此解析近年我国钢贸行业产生系统性风险的经济社会现象。
  • 刘红霞
    《社会学评论》. 2016, 4(5): 4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提要: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与推广,内蒙古大部分农牧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牲畜和草场分到户的“草畜承包”活动。在承包政策的引导下,草原牧民开始定居定牧,形成了以户为生产单位的碎片化生产模式。草畜承包的政策初衷是通过产权私有化实现公平和经济增长,然而自从承包以后,牧民遇到了生产成本增加、草场退化、邻里矛盾加剧等困惑。本研究以内蒙古东部的特村为例,试图阐释这种分散经营模式给草原牧民带来的困境与他们为了维持生产而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研究发现,为了避免自家草场的过度退化,特村牧民主动采取了外租草场和内建围栏的措施,他们通过外租草场控制自家草场的载畜量,以维持日常生产;此外,他们通过内建围栏保留了一片“生态型草场”,这是他们面对日益退化的草原,主动采取的一种封禁式生态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草畜承包”的产权私有化角度,对其草原牧区的适应性作了简单的探讨。
  • 探讨与评论
  • 何祎金
    《社会学评论》. 2016, 4(5): 5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国学者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了热烈讨论,但是很多讨论都集中在经济学领域,社会学领域的讨论相对而言较少。不可否认的是,皮凯蒂的研究与社会学的主流议题存在契合,其关于社会不平等机制和阶层分析的研究同时也是社会学关注的重要主题。尤其是在方法论上,当代社会学不断强调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研究实践向历史纬度的回归。皮凯蒂将历史带入经济学的研究,这种做法值得引起社会学的重视。本文尝试探讨《21世纪资本论》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面对社会科学过度数理化的窘境,皮凯蒂揭示了聚焦正确问题的重要性。这种长时段的量化研究,不仅为社会变迁研究提供了参照,亦为我们在历史情境中理解数据和方法提出了要求。
  • 营立成
    《社会学评论》. 2016, 4(5): 6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鲍德里亚与鲍曼都是消费社会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两位学者对消费社会的深刻分析与批判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核心概念相同,讨论内容相近,鲍德里亚和鲍曼的消费社会理论常常被看作同质性很高的分析体系,而鲜有研究注意到两位理论家的真正差异所在。实际上,两位理论家在此问题上应该说是同源异流。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侧重探讨物及其背后的符号性生产与内在的结构性逻辑,让“被消费着的符号”成为了贯穿理论的主题,而鲍曼的消费社会理论从“消费着的人”出发,既将消费社会的来临部分看作行动者的形塑结果,又特别关注在此过程中行动者的境遇、变迁及可能性,因而一切展开主要围绕“人”实现。这种差异既体现在两者对消费社会何以可能的分析里面,又表现在其对消费社会动机机制的考察中,也在两者对于消费社会的分层机制之展现中。整合鲍德里亚与鲍曼的消费社会理论范式,可以为中国的消费社会研究走出当前的误区提供一些借鉴。
  • 蔡玲
    《社会学评论》. 2016, 4(5): 78-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武汉、襄阳、宜昌、黄石、荆州等五地初、高中学生及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纵向追踪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探讨处于中年阶段父母的生活感受及发展变化。研究探讨了父母个人因素、青少年子女因素、亲子关系与父母中年生活感受之间的关系,并区分男女家长、结合潜在的成长模式,进行了相关路径分析。最终结果显示:首先,父母中年的生活感受在初始阶段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性,且其随后的发展变化也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其次,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母子关系可分为:“互亲爱性”、“母亲子疏型”、“母疏子亲型”和“母疏子争型”四种类型;父子关系可分为“父亲子争型”、“父疏子亲型”和“父疏子争型”三种类型;第三,研究发现家长的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间存在着一定的“补偿效应”;第四,在众多影响父母中年生活感受的因素中,亲子关系类型的作用最为明显,不仅初始状态因关系类型的不同而异,且其变化状态也同样具有类型间的差异性。
  • 专题研究
  • 冯仕政; 王水雄
    《社会学评论》. 2016, 4(5): 9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六届中国政治社会学讲习班圆满落幕;《经济社会学研究》(第三辑)顺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