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19年, 第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20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
  • 赵鼎新
    社会学评论. 2019, 7(1): 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西方社会科学背后的五种时间观,并分析了这些时间观的误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另外五种时间观——由经济和军事权力性质造就的积累性发展时间,由意识形态权力性质造就的多样性时间,具有一定主宰性的政治时间,能促使事物往反方向发展的道家时间,以及现实历史过程中所呈现的复合时间 (积累发展、多样性时间、主宰性政治时间和道家时间的复合)。本文讨论了这些时间观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并进一步提出有机地结合历史学的时间序列叙事和社会学的结构/机制叙事是历史社会学的要义所在。本文认为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时间本体论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的一个方向。
  • 周孟珂
    . 2019, 7(1): 18-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者一直担心人们之间的社会网络连接可能会减少。他们尤其担心一直以来被视为西方民主国家融合基础的市民社会的结构、社区和自愿组织中的社会连接关系将会减少。很明确,个人层面的互联网使用与关系联结的减少并无关联。本文主要想探究互联网普及率和其他国家特征等宏观层面上的因素是如何影响社区和自愿组织中的社会连接关系的。我们利用2001年国际社会调查项目的数据,检验了四个宏观层面的结构性变量(不平等、国民财富、城市化和互联网普及率)是如何影响社区与自愿组织这两个互动中心产生关系联结的可能性,而他们正是市民文化发展的关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没有宏观层面的特征因素影响邻里关系的建立。不平等降低了自愿组织内产生关系的可能性,而互联网普及率实际增加了这一可能性。阶层结构居中调节了互联网普及率对于自愿组织中关系产生的一些影响。
  • 吴菲
    . 2019, 7(1): 3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0,2012,2014以及2016横跨6年的个体层面追踪数据,检验了中国城乡居民的福利评判对于生命事件的适应性(adaptation)。具体地,本文检验了人们在经历7个主要的生命事件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会(1)如定点理论(set-point theory)所假设,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回到事件发生前的基线水平;抑或是(2)发生部分或完全且持久的改变?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证实了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但因事件、因群体而异:经历丧偶当年会对高收入群体的个人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该效应在2年后即变得不显著;而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收入下降50%对幸福感的负向效应则会持续到4年以后;同样,结婚的正向效应对于高收入群体可持续到事件发生4年以后。
  • 差异与分层
  • 程诚 王奕轩 姚远
    . 2019, 7(1): 5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劳动者的出差及其强度为窗口,文章检验了职场投入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影响。基于2014年中国八大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数据,文章发现:男性出差的比例大幅高于女性,大约是后者的1.8倍。而相比不出差的劳动者,短期和长期出差者的月收入分别高出了19%和35%。包括异质性干预效应模型在内的一系列检验均表明出差的收入回报具有稳健的因果效应。综合来看,出差对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异的贡献达到了19%,占到了总解释度的88%。在探索出差影响收入的路径时,文章还发现,出差及其强度确实影响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以及组织内部的晋升。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认为,性别收入差异的主要根源是基于父权制度的“文化偏见”,而非“雇主歧视”。
  • 杜鹏
    . 2019, 7(1): 6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熟人社会是理解农村阶层生产和阶层关系的基本场域。在浙江等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掌握经济资源的富人群体在与村庄社会的密切互动中,借助社会交往的排斥机制和社会权力的垄断机制,逐渐建构了经济分层的社会意义,形成了村庄内部的阶层分化,表现为消费分化、婚姻分化、空间分化和闲暇分化。熟人社会中的阶层生产并非始于经济剥削和权力强制,富人阶层通过攫取村庄的公共性而建立了自身的正当性支配地位,形成了熟人社会中的“霸权秩序”;同时也通过日常生活世界的区隔化过程实现阶层地位的再生产,熟人社会走向名实分离。在熟人社会中激活阶层研究,有助于拓展农村阶层研究的视域,理解巨变时代农村的深层结构。
  • 探讨与评论
  • 吴心越
    . 2019, 7(1): 7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呈现了西方社会学、人类学视野下照顾工作研究的若干理论议题和分析脉络,尤其关注1980年代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而愈益蓬勃的有酬照顾劳动,并提炼出“照顾的性别框架”、“照顾工作的阶层化”以及“亲密关系劳动”三大研究主题。最后,本文结合中国社会当下现状指出了照顾工作研究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几个可供参考的研究方向。
  • 陈心想
    . 2019, 7(1): 8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社会学随着西风东渐来到中国,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们即着手社会学中国化,之后一代代社会学人对此付出不懈的努力。本文尝试分析周飞舟近来所提出“行动伦理”概念的中国元素,并结合社会学美国化的经验和教训,对周飞舟的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进行评论。最后,本文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的策略,即在整体格局上避免美国社会学过度科学化的技术主义的弊端,借助中国文化历史传统和现实经验,以期实现中国风格和气质的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