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5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20
  

  • 全选
    |
  • 李荣荣
    社会学评论. 2025, 13(4): 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鉴“实验室研究”的思路,通过剖析医生的诊断技术来理解精神疾病的临床建构,进而探讨一种有别于在社会层面追踪诊断类别之形成历史及社会后果的研究思路。在将各种身心苦痛从含混的、模糊的、未知的状态,转化为可以清晰命名、加以治疗的精神障碍的临床过程中,既存在着国际诊断标准、专家共识、测评量表等标准化诊疗工具,又贯穿着临床医生的匹配、转译、降噪等技术操作与逻辑。诊断既是社会行为,也是技术行为,分析诊断技术意在为既有讨论补充医生及临床技术视角,从而丰富对精神疾病建构论的理解。
  • 梅 笑 刘天琦
    社会学评论. 2025, 13(4): 27-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依从性一直被认为是医疗技术取得预期疗效的关键因素,是医疗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对于患者的低依从性,既有研究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但依然无法为提高患者依从性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本文首先辨析了依从性概念背后的理论和价值预设,指出现有关于患者依从性的讨论存在悖论,应当用物质主义的实践理论视角替代以人为中心的权力关系视角,将理解患者依从性的关键从医患关系转化为患者认为的更好的选择是如何形成的;其次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医疗技术作为文化之物如何塑造患者认为的更好的选择,认为应把医疗技术的物质性、象征性与人的认知、身体联系起来,探讨包括医疗技术在内的多元行动者是如何互动并对患者依从性产生影响的。本研究对于如何在医患取得共识的情况下推动医疗实践、减轻患者痛苦具有理论启示。
  • 王冠宇 周 港 周晓虹
    社会学评论. 2025, 13(4): 4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社会学在知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深 入分析,但一直以来却鲜有关注动态的社会进程与知识的跨国接受间联 系的研究。通过分析英格尔斯与福柯在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知识生 产中的接受过程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间的共变趋势,可以发现:首先, 从社会学家影响力变迁的角度看,重建伊始名噪一时的英格尔斯的影 响力在逐渐下降,而早期寂寂无名的福柯的被提及频率却在逐渐上升。 其次,从社会进程的角度看,对现代化的渴慕与想象随社会转型或改革 的深入而让位于对真实社会问题的回应。最后,上述社会进程与理论家 的接受过程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持续的特征。这一双动态研究框架为理解现代化如何塑造知识生产和理论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 周飞舟 孔祥瑞
    社会学评论. 2025, 13(4): 7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丧服制度对“私亲”“私尊”等问题的讨论,重新考察了“私”的含义及其在差序格局中的位置。本文发现,在儒家社会思想中,“私”并非单纯指自我,亦非纯粹的贬义,而是表示相对次要的、在与核心关系冲突时须避让的关系。与“私”相对的并非“公”,而是父子关系或同体关系。父亲是否亲之、尊之,是判断自身与其关系私与否的关键。与父母的关系、与父同体的关系是差序格局的核心与轴心,由此生发的亲尊之义、爱敬之情是推己及人的真正源头。

  • 论文
  • 杨江华 杨思宇
    社会学评论. 2025, 13(4): 94-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为破解城市社区治理中长期存在的“弱参与”困境提供了新契机,但现有研究大多强调技术的工具性赋能,忽略了居民技术使用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基于国内 17 个城市的实证数据,从居民作为技术使用者的主体性视角探讨了数字能力对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能力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水平,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社区网络社群重构社区关系网络,增强居民间的社会连结;二是通过社区数字平台再造公共交往空间,促进社区信息交流与交往互动。数字能力还对参与度较低的社区边缘或沉默群体产生了显著的激活效应,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本研究不仅为数字赋能与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

  • 陶 宇
    社会学评论. 2025, 13(4): 118-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以“大小屋檐”建筑为主要特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单位社区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记忆如何在 70 年社区变迁历程中通过塑造 日常实践来重塑社区公共性。研究发现,“大小屋檐”在国家、企业、社会 以及北厂人的共同推动下,完成了向“记忆之场”的实践样态转换。这一 “记忆之场”包含着实在性的存续样态、神圣性的象征意蕴以及整合性的 功能传递,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了深层的情感联结,流动的记忆由此 得以扎根、聚合、共振,并获得突破个人局限的生命力与超越时空边界的 永恒性。单位社区治理不能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内在关联,在衔接历史的 同时,更要尊重人民的记忆承载与情感表达,通过记忆资源实现共同体意 识的有效激发与新公共性的积极再造。
  • 何奇峰
    社会学评论. 2025, 13(4): 139-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下乡与农民进城并存,对村庄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基于对云南省弥村的田野调查,以农民家庭为核心分析单位,从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三方面,探究村庄社会结构变迁与伦理延续的逻辑。文章提出“行动伦理-社会结构-经济制度”的同心圆发展模式,揭示了家庭本位的行动伦理作为内在驱动力,促使社会变革与乡土价值体系相互调适,形成传统伦理与现代制度的共生机制。这一发现为理解城乡互动逻辑、构建突破“传统-现代”二分的本土化发展理论框架提供了微观视角与经验支撑。

  • 刘 凌 吴 蕾 章东辉
    社会学评论. 2025, 13(4): 160-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留守经历对个体教育发展影响深远且具有差异性,剖析其内在机制有助于增进对留守经历者教育发展过程的理解。本研究基于 20位有留守经历的农村“80 后”的自传和深度访谈,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回溯了他们的教育发展过程。留守是一种不稳定、教育支持不足,且个体差异较大的早期生命状态,它与受访者教育发展轨迹的关联路径可归纳为良性循环、危机转化、劣势累积、连锁传递四种类型;受访者的教育发展动力源于其内化“父母缺场”的积极解释,监护人、师友等外部支持是促进其教育发展的维系力而非根源性动力。在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倡导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当下,增强留守者对父母空间缺位的积极认知、构筑稳定的早期教育支持网络将有助于留守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

  • 李晓娟 赵 炜
    社会学评论. 2025, 13(4): 182-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对快时尚行业的田野调查,呈现并分析了由订单“缝合”起来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以服装快销品牌为代表的主导公司、贸易公司和成衣厂在生产组织管理和劳动控制中的协作,及其构建起的工厂政体复杂的、非类型化的特征。整个生产网络而非单个企业建构了工人对订单而非基于计件制赶工的同意;多层级生产体系强化了劳动控制的专制属性;贸易公司使得直接生产场所的劳动控制外部化,并进一步导致了工人原子化。本研究为全球生产网络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劳动控制图景。

  • 刘幼迟
    社会学评论. 2025, 13(4): 202-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引入社会因素的效用函数,分析了社会博弈对技术应用中的路径依赖和锁闭打破的影响机制。在新旧技术并存的条件下,即使新技术可以给博弈各方带来物质收益的增加,但由于存在相对地位和人情关系对效用的影响,新技术选择未必成为博弈参与各方的优势策略,对旧技术的路径依赖依然可能持续。但相对地位和人情关系并非总是维系旧技术路径的保守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技术应用的社会博弈中也会扮演打破锁闭的积极角色。该现象在企业基于新旧技术选择的内部各部门的社会博弈、内部上下层级关系的处理以及企业的外部市场关系中都存在。本研究有助于理性预测新技术在应用中可能遭遇的社会障碍。

  • 闫泽华 王天夫
    社会学评论. 2025, 13(4): 233-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 2023 年中国软件工程师调查的数据,以软件行业中行政人员、工程开发岗和智能科研岗这三个数字技术介入程度依次加深的岗位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工作弹性、工作团队、工作认知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控制其所在工作机构所有制属性的影响后,本文发现,数字技术的介入带来了模块化的工作特征。即与传统流水线生产的产出标准化模式不同,模块化生产表现为功能导向的输入标准化,并相应形成了架构中性化的目标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