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21年, 第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1-10
  

  • 全选
    |
    专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冯猛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286 )   可视化   收藏
    乡政活动离不开信息的生产和利用,由地方社会、乡镇政府、外部组织构成的基层交往结构与乡政信息流动的链条高度吻合。利用甸子镇三组土地测量案例,本文尝试从信息生产社会化的角度理解乡政活动和地方社会的运行。在“上行信息”的生产过程中,基层政府向上隐藏部分信息以袒护地方民众,乡政信息表现为高度失真状态。在“平行信息”的生产过程中,基层政府调和地方社会与外部组织双方的诉求,乡政信息出现中等程度的失真。在“下行信息”的生产过程中,基层政府向地方民众主动澄清信息,乡政信息更接近真实形态。信息主体的社会交往距离影响乡政信息生产的偏向,外部压力对乡政信息的失真程度起到调节作用。
  • 张雪霖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2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0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理论指导下的社区多元治理现代化改革,在实践中并未带来社区治理的有效性。研究采取以个案为基础的机制分析方法,在对“深圳改革悖论”经验呈现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我国社区公共事务的内容与属性特征,并剖析其对社区组织权威生成与社区治理有效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社区公共事务中行政、服务与自治职能之间边界模糊。社区居委会承担的行政和服务职能不只是工作负担,更是重要的治理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转化为回应居民求助需求的治理能力。这也是其形式权威转化为实质权威的关键。而只有社区组织获得群众认可的实质权威,基层治理的有效性才能由之转化而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双向沟通互动才能实现。
  • 陈学金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4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0 )   可视化   收藏
    基层干部在国家与村民之间扮演着中介角色,本文尝试从基层干部有关治理实践的表述来分析农村社区治理策略。研究发现,部分基层干部将一些乡村治理中的问题归因于缺少宣传和教育,而“需要教育”正构成农村社区治理中引领、奖惩等治理策略的潜在假设和话语基础。教育、引领、奖惩共同构成农村社区中的“教育治理术”,它是基层干部针对村庄不同事项而构建起来的一套弹性和柔性的治理工具的集合,教育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这种教育治理术深受长期以来关于乡村的学术话语实践与政策话语实践的影响,其运用正是当前乡村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后税费时代国家与村庄、农民的关系发生重大调整的结果,然而,这种以个体主义为基础的治理逻辑需要被反思和超越。
  • 陈晓运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6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0 )   可视化   收藏
    业主自主治理是观察中国城市治理的切入点。已有研究侧重于关注业主夺取小区自治权的维权抗争,或者探讨后维权抗争时期业主自治的困境与对策,较少从业主夺取、运用和巩固自治权的全过程考察自主治理的演进脉络及其持续机理。考察 G 市 Q 小区业主夺取、运用和巩固自治主导权的过程,发现“法权行动主义”——法权意识与行动的螺旋式互促是业主自主治理持续的关键。这表明业主群体是基层社会的建设性力量,自主治理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
  • 王伟进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8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1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治理的范围问题同时是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图就此提供一个包含理论、政策与实践三维的分析框架。基于政策文本和省级党政部门的访谈分析发现,社会治理范围及其标准在三个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理层面,社会治理是一种多元共治的理想型组织架构,范围介于社会与公共领域之间。中央政策层面,社会治理范围比较明确,包括与社会秩序和活力相关的公共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基层治理四个核心领域。实践层面,由于地方政府认识、目标、主要矛盾、治理思路与手段的多样性,社会风险的遍及性,以及治理竞争的助推,社会治理通过多种路径实现范围的泛化。三者的差异是理解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基础,而且交相影响推动社会治理实践动态发展。
  • 专题:信任研究
  • 何晓斌 柳建坤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10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0 )   可视化   收藏
    邻里信任根植于社区居民的日常性交往活动中,而户籍制度在空间层面制造的居住隔离会形成群内型互动模式并强化进城农民和本地市民各自的邻里信任。利用 2012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中国城市社区中的户籍隔离对邻里信任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如下:(1)进城农民对邻居的信任会随着居住隔离程度的增加不断提高,但本地市民的邻里信任并不会受到该因素的影响;(2)不管是进城农民还是本地市民,户籍隔离程度越高,两类群体各自的邻里互动规模越大、质量越高,而这又提升了两类群体各自的邻里信任水平。
  • 田北海 王连生 王彩云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118-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0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 CGSS2010 和 CGSS2015 数据,论文比较分析了资源占有因素与资源分配因素对普遍信任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资源占有因素与资源分配因素均是城乡居民普遍信任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资源占有因素中,宏观层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微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城乡居民普遍信任感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资源分配因素中,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公共资源分配水平,还是微观层面的个体分配处境,都对城乡居民普遍信任感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对而言,较之城市居民,资源因素对农村居民普遍信任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稳健;较之资源占有因素,资源分配因素,尤其是个体分配处境对城乡居民普遍信任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稳健。因此,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让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建立合理的回报机制和向上流动机制,对于培养普遍信任感至关重要。
  • 李东雨 胡安宁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137-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1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教育的“非物质回报”角度出发,关注了教育对中国居民一般信任水平的影响。基于 2012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本文使用广义倾向值加权方法处理了教育与一般信任之间潜在的选择性误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因果中介分析对教育影响居民一般信任水平的中介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仅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居民,接受过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的居民具有更高的一般信任水平。其中,居民的职业声望和人际关系在教育对其一般信任水平的影响中起到了显著的因果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这些发现对教育回报和一般信任研究的启示。
  • 论文
  • 何祎金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156-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5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研究在社会学领域被视为统计方法或者定量研究的新趋势与有前景的新方向。但是,信息技术嵌入的数字生活形成了新的“社会性”,主体的存在与实践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被赋予更多选择和更大延展性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数字麻烦”。这些新情境同样对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当代万物皆可数据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在大数据时代迷航,我们亟需一种新的社会学想象力,来批判性地理解和“解锁”我们身处的时代与数字生活。
  • 张跃然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175-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0 )   可视化   收藏
    从“发展型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我们能观察到北美政治社会学内的“双向运动”脉络。以“嵌入的自主性”理论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理论,其思想资源来自政治社会学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到 90 年代早期所经历的范式转型。在这一转型中,“国家-社会关系”范式取代了新马克思主义范式。但在“发展型国家”理论收获大量关注后,一些政治社会学者恰恰又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重新带回到“发展型国家”理论中,强调阶级政治对“发展型国家”的塑造作用。在将阶级视角带回“发展型国家”理论的过程中,历史社会学的发问方式和方法取径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梳理“发展型国家”理论背后的双向运动脉络,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社会学对于社会科学各分支领域理论发展的意义。
  • 李适源 刘爱玉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196-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2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中国市场转型为棱镜,关注正式教育对于分配公平观的态度形塑机制,考察教育-文化效应如何随市场化推进而发生变迁。在理论层面上,梳理了三类“教育-文化”理论视角,建立了“变迁中的结构-认知”分析框架,并尝试对经典理论进行纵贯考察。实证层面上,本文使用三期 CGSS 数据(2005、2013、2015),在控制省级固定效应的条件下,估计了教育的主效应及其与地区市场化的交互效应;并通过比较平均偏效应(APE),初步探索了上述效应在新老世代间的模式分异。主要发现是:第一,伴随一个地区市场化的推进,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民众更有可能转变其分配公平观,其态度转变的方向是对再分配原则的赞同增加,对绩效原则的赞同减少;第二,对于再分配原则而言,新老世代在教育-文化效应上存在组间异质性。老一代样本中受教育程度更高者反对再分配原则的概率,要明显小于新生代样本中拥有相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上述发现为认知发展视角和教育启蒙主义提供了纵向经验证据,也对现有横向研究做出了有益补充。
  • 王敏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215-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0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 2003—2015 年 CGSS 数据,从住房视角验证社会阶层认同的性别差异。Blinder-Oaxaca 分解结果显示,女性的社会阶层认同显著高于男性,这一结论在不同年份、不同年龄群体中均成立。在证 实住房对两性社会阶层认同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发现,相较于男性,住房更能够提高女性的社会阶层认同。进一步分析发现,2008 年以后,住房对两性社会阶层认同的影响程度呈现增强趋势,从 而导致两性社会阶层认同的差异程度逐渐扩大。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觉得男性的社会阶层认同更高,本研究发现女性的社会阶层认同得到提高并“反超男性”,其中住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郭占锋 张森 黄民杰
    社会学评论. 2021, 9(6): 233-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19 )   可视化   收藏
    在乡村旅游已然成为乡村振兴重要途径的背景下,对陕西省元村的调查发现:元村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稀缺型村庄,基于强大的集体经济基础,先后通过继承村落原生文化、整合地区传统文化、迁移都市现代文化三条路径发明了若干形式的旅游文化资源与文化符号,并部分实现了文化商品化,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元村所形成的巨型旅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区域内的乡村市场体系,具体表现为深度拓展了施坚雅所谓的“小市”功能;改变了与周边村庄原来平行、平等的发展关系,从而构成了“支配-挤压”式的新型发展格局;替代了周边中心集镇的部分功能,更进一步跨越了乡镇地域,把“乡村旅游市场”延伸到大都市,直接与市民对接。这种新型乡村市场体系超越了传统乡村市场的功能序列,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型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不断调适着与其所嵌入的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当然,对旅游型村庄的振兴预设不能简单等同于村庄的产业兴旺,由此引发的多重问题仍然需要做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