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5154 CN 10-1098/C

2019年, 第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5-20
  

  • 全选
    |
    理论与方法
  • 王建民
    社会学评论. 2019, 7(3): 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提要:现代汉语中的“社会”概念往往包罗万象,其含义或宽或窄、或宏观或微观,以至于冠以“社会”一词的“社会学”也因此而“模糊不清”。在个体与世界之关系的意义上,“社会”不仅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人际关系或组织环境,还包括自然与神圣之维。对“社会”及其各领域的研究,需要顾及这两个常被忽视的面向。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是考察广义“社会”构成的基础文本,以此为例的讨论,有助于理解现代中国的“社会”处境以及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探讨“社会”的多重构成,也有助于思考“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一社会科学经典问题。
  • 李代
    社会学评论. 2019, 7(3): 1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升学过程中出现的教育机会分配不平等问题是社会分层领域的重要的研究课题。一些定量研究采用的数据是升学目标地调查数据,也就是从完成升学的大学生人群中采集的调查数据。本文以“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数据生成过程为例,将模拟生成数据与某省完整高考数据进行对比,基于“阈值依赖不平等”的研究框架,试图说明基于目标地数据得到的定量研究结果可能在可阐释性和可推广性方面存在局限,而且“首都调查”自身在无偏性方面存在缺陷,可能导致有误导性的结果。
  • 互联网与社会
  • 金文朝 张帅
    . 2019, 7(3): 27-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由信息技术(IT)推动的社会转型模式,本文所采用的是考虑技术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SST(技术的社会研究)方法,而不是采用从传统的技术决定论或社会决定论视角看问题的单项研究方法。虽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但总的来说,从结构、制度、文化和心理四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是较为合适的。在这里,结构和心理方面分别代表宏观和微观维度、制度和文化方面、功能和象征维度。此外,结构/制度和文化/心理方面分别代表客观的和主观的维度,结构的/文化的和制度的-心理的方面,语境的和文本的维度。在这种分类方式的基础之上,可以明确网络社会、弹性社会、赛博社会和自我导向的社会四种社会类型。然后,在“异质性社会”的总体概念下,对技术社会形成过程(TSF)的特征和动态进行了研究。从复杂性系统范式的视角探讨了TSF的发展前景。这种新TSF将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系统,它利用自组织能力来提升一种内部的与平衡状态完全不同的亚稳态的复杂性,它具有错综复杂的经纬交织的网络社会结构,或者具有以更加随机、而非预定方式扩张的“根茎社会”的形状。此外,它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信息自由流通的“流动社会”。这种基于IT的新TSF预计在开发过程中会遇到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个是复杂性陷阱。秩序可能不会在混乱中自动建立,相反,混乱可能会加剧,可能还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灾难;第二个是实质性陷阱,这是人性、伦理和美学问题的弱点。为了提高在高科技社会中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将基于机械世界观的“现代知识范式”替换为“新知识范式”,以适应一个更加复杂的新社会环境。
  • 梁萌
    . 2019, 7(3): 3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努力-奖酬”和“工作要求-资源”两类经典工作压力模型为线索,讨论互联网企业的工作压力机制及其推行后果。总体上看,企业从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劳动过程三个层面将经典模型嵌入到了劳动者的日常工作中,弹性工时制即作为其中一种缓解压力的资源存在。然而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日益精细化、量化的绩效指标、以及快节奏的敏捷开发方法,使缓解压力的资源反而成为了压力来源,改变了两位工作压力模型原有的平衡,高压力的加班工作由此发端。
  • 家庭与社会
  • 刘景琦
    . 2019, 7(3): 5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贵州连片贫困区的调研经验,本文从农民家庭的经济伦理与经济行为出发,对农民家庭的转型困境做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半工半耕”成为农民家庭生计模式的主流,但在弱半耕结构下,由于难以发展的糊口农业和农民家庭的社区羁绊,老人无力支撑起家庭退养职能和在社区中的社会地位,农民家庭的“生存伦理”凸显出来。为了维持家庭再生产,农民家庭优化了劳动力配置,形成了以“钟摆”式打工策略为主的家计模式,但是,这种生计策略虽然维持了家庭的社区地位,却使家庭丧失了在社会转型中实现社会继替的功能,家庭由此陷入了新“生存伦理”陷阱。农民家庭的生产生活面临更大的危机,农民家庭转型面临困境。
  • 段婷婷
    . 2019, 7(3): 6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晋升的性别差距不仅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的重要指标,也是再生产不平等的重要机制。国内已有研究忽略了家庭和丈夫对女性职业地位的影响。本文使用2010年、2014年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将夫妻数据进行配对,探究丈夫如何影响妻子职业地位的上升。本文综合了性别权力理论,对“丈夫抑制论”和“丈夫支持论”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丈夫的收入、女性对丈夫的情感依赖、家务劳动和照顾家人时间等因素会对女性的职业地位上升起负向的影响,“丈夫抑制论”得到了验证。社会网络通常被认为会促进女性职业地位上升;然而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丈夫收入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丈夫支持论”没有得到证实。
  • 探讨与评论
  • 尹银 刘慧娟 Jessica M Sautter 顾大男
    . 2019, 7(3): 7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住房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利用我国住房私有化过程2000-2010年比较关键十年中的三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抽样调查”城镇数据,考察老年人拥有住房产权的相关因素及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男性老人拥有住房的可能性要比女性老人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正在消失;社会经济条件好、子女孝顺程度高的、拥有城镇户口和党员身份、曾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的老年人拥有较高的住房产权拥有率;居住在地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老年人的住房产权拥有率比居住在直辖市或副省级城市或县级城市的老年人高。这些因素在不同时间上与老年人住房产权间的关系虽有一定变化,但变化不大。个人或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子女孝顺程度、体制和政策等因素对我国老年人是否拥有住房产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秦华 卢春天 江沛 高新宇
    . 2019, 7(3): 8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是现代环境社会学学科的主要起源地。因历史根源和体制因素,关于自然环境的社会学研究在美国分化为两个大致平行发展的子领域——环境社会学和自然资源社会学。虽然国内学界已有大量对西方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综述和一些对美国环境社会学和自然资源社会学整体比较的介绍,但目前尚缺少对美国自然资源社会学研究的系统完整的描述。本文对美国环境社会学和自然资源社会学进行了全面的对照性评述,并总结了近年来对这两个分支学科间关系的前沿社会学分析。作者希望借本文能进一步增进国内学界关于建设一个全面的、新型的中国环境与资源社会学的探讨。